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地、大地Earth,Terra地,敬称大地,从广义的科学角度称为地球,是太阳系行星之一。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人类称呼地球为世界。地球有上百万种生物,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  相似文献   
152.
采用三个典型的随机性认知任务(点分布认知,一维分布认知,二维分布认知)系统考察了7~14岁儿童随机性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随机性认知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动态变化,7~10岁表现出上升趋势,而11~14岁表现出下降趋势。点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1岁为缓慢上升,至12~14岁保持稳定。一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0岁为缓慢上升,在11岁开始迅速下降,至13~14岁趋于稳定。二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4岁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11岁是随机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3.
面孔吸引力是对个体容貌的审美评价。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面孔吸引力是配偶价值的线索。这一假设是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面孔吸引力研究的前提所在。本文就涉及这一核心假设的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形态特征与配偶价值的关系。这些形态特征包括面孔的性别二态性特征,面孔的波动性不对称特征以及面孔的肥胖特征。  相似文献   
154.
恐惧是一种基本的情绪, 在人类的生存和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 杏仁核、背侧前扣带回、脑岛等脑区是条件化恐惧习得的认知神经基础, 杏仁核、海马和腹内侧前额叶等脑区在恐惧消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催产素与恐惧习得和恐惧消退过程密切相关。恐惧习得过程中, 催产素影响杏仁核、背侧前扣带回的活动, 影响杏仁核与背侧前扣带回和脑干间的功能连接, 促进或抑制恐惧习得过程; 恐惧消退过程中, 催产素影响了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的活动, 并且影响杏仁核与内侧前额叶和海马间的功能连接, 促进或抑制恐惧消退过程。未来研究应从性别差异、神经网络模型、身心发育和病理研究等角度展开, 力图深入理解催产素影响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5.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 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则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家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156.
《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157.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158.
面对现代世界,天主教的“梵二”公会议堪比教会初期的使基督信仰走向希腊罗马社会的“耶路撒冷会议”.“梵二”前的天主教尚不能摆脱中世纪形成的教权模式和政教心态,对现代世界的思潮多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然而,一种“对话”的精神也同时出现在教会的不同领域.“梵二”通过与现代世界的真实对话重塑了教会的认同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面对“梵二”的精神和原则,需要一种正确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59.
殷筱 《哲学动态》2012,(1):65-69
哲学史上二元论和唯物主义在心身关系上的立场可谓水火不容:二元论主张心和身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互不依赖和影响;而唯物主义理论则认为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只有物理的属  相似文献   
160.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宇宙论,三才圆通之本体论,知行不二之实践论,生成整体之方法论等方面,阐明中国式自然哲学的特性与意义。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哲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超越的价值之源,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且应在21世纪伟大历史转型和中西对话中,共同创造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成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