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6月19日至23日,"天主教界人士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此次培训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教、神父、修女、教友共150人参加培训。培训课上,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陈宗荣、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刘金光、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主教以"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42.
面孔吸引力是对个体容貌的审美评价。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面孔吸引力是配偶价值的线索。这一假设是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面孔吸引力研究的前提所在。本文就涉及这一核心假设的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形态特征与配偶价值的关系。这些形态特征包括面孔的性别二态性特征,面孔的波动性不对称特征以及面孔的肥胖特征。  相似文献   
143.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 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则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家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144.
《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145.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146.
面对现代世界,天主教的“梵二”公会议堪比教会初期的使基督信仰走向希腊罗马社会的“耶路撒冷会议”.“梵二”前的天主教尚不能摆脱中世纪形成的教权模式和政教心态,对现代世界的思潮多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然而,一种“对话”的精神也同时出现在教会的不同领域.“梵二”通过与现代世界的真实对话重塑了教会的认同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面对“梵二”的精神和原则,需要一种正确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47.
殷筱 《哲学动态》2012,(1):65-69
哲学史上二元论和唯物主义在心身关系上的立场可谓水火不容:二元论主张心和身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互不依赖和影响;而唯物主义理论则认为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只有物理的属  相似文献   
148.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宇宙论,三才圆通之本体论,知行不二之实践论,生成整体之方法论等方面,阐明中国式自然哲学的特性与意义。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哲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超越的价值之源,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且应在21世纪伟大历史转型和中西对话中,共同创造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成之序。  相似文献   
149.
《新唯识论》的体用义与熊十力晚年体用义不同,是在批判和吸取佛教体用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对体的生化大用的肯定来自易学,而对宇宙万法诈现幻相的判断则来自于唯识学。在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评之余,他对佛教的体相用概念作了消化,相用合并以构成翕确之用。而所谓唯识体用割裂之过实际上源于熊十力对欧阳竟无体用观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0.
选取"二择一的选择任务",以风险决策任务为基线,对不同概率区间所代表的三种不同模糊程度(0-100%、20-80%、40-60%)下的模糊决策进行了神经机制上的探究,结果发现:(1)三种不同模糊程度下的模糊决策在脑电上不存在差异;(2)与三种不同模糊程度相对应出现的三种相同风险程度的风险决策,在脑电上的激活有所不同;(3)三种模糊程度下的模糊决策与相对应出现的三种相同风险程度的风险决策,只有在40~60%和50~50%的条件下,脑电上是存在差异的。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在做决策时所依赖的参照点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40~60%和50~50%条件下,被试的决策过程有冲突的,是最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