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30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91.
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控制的逆效应是指在高压力下,在进行努力地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产了与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的现象。文章介绍了逆加工理论的双过程模型,评论了与竞技运动相关的动作控制、情绪控制、消极表象抑制、放松和集中注意的心理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并指出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存在三方面的局限:缺乏生态学效度、心理控制的逆效应的测量不够客观和应对策略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92.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Lillard的Moe假装任务进行了重复与改进,旨在探讨儿童对假装行为中知识状态作用的理解,进而讨论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实验一表明,“是否”问题使得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表现出肯定回答倾向;实验二表明.当改变提问方式,在问题中提供选择项目后,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肯定回答倾向明显减弱;实验三表明,当减少指导语中相互矛盾的信息、明确指出主人公知道某物而不知道另一物以及减弱对未知状态和知道状态的强调的情况下.5岁儿童能根据主人公所知道的事物来推断出其行为是在假装成该事物,能理解到知识状态在假装行为中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5岁儿童能够理解到假装中所隐含的心理表征,Lillard所提出的Moe任务范式低估了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3.
任务转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方式,其过程转换加工为中央执行系统的重要功能。转换加工在工作记忆中体现为控制竞争同一认知资源的两项任务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执行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比执行重复任务的反应时更长,两反应时之差为转换代价。行为实验和神经生理学实验在转换加工的研究范式、转换代价的成分以及执行控制的理论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争议。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联合使用能直观地反映大脑转换加工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将为转换加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94.
5~8岁儿童对模糊信息具有多重解释的理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彦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1):158-161
参照Carpendale和Chandler的实验范式,研究儿童对于“人们可能对同样信息给出不同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解,考察5~8岁儿童的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5岁儿童不能理解心理过程的解释性,认为同样的信息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从6岁开始,儿童才认识到,模糊信息可以有多种解释,但6、7岁时的这种理解并不完善,成绩随着任务要求而变化。8岁儿童才有比较稳定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195.
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了欧洲中世纪二元对立型社会治理模式与基督教信念伦理的深层成因、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其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指出了它们被近现代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规范伦理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6.
王婷婷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7,30(6):1486-1488
本研究以526名高中生为被试,运用自行编制的"高中生认识论信念问卷",考察了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性别差异、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各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学校差异;在整合建构信念、能力信念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在零散接受信念上存在着学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7.
王霏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07,30(2):468-470
推理是人们认知的根本。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内在(个体差异)因素和外在(任务)因素。该文主要针对影响三段论推理的内在因素(个体差异)进行评论,并且讨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8.
现实治疗法的新进展——选择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理论是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应用现实治疗法的过程中发展的新理论,取代“控制理论”成为现实治疗法所有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一生所做的都是综合行为,人唯一能够选择的是自己的行为。选择理论修正了基本需要、优质世界、综合行为等概念和内涵,强调内部控制,强调人的选择,否认心理疾病,重视关系的作用。文章介绍了选择理论产生的历程,阐述了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咨询中的应用,最后结合中国文化及咨询经验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9.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现象最早是从临床病例中发现的,以后研究者在正常人身上利用错觉实验范式继续探索该现象,并由此发展了4个模型进行解释。其中,计划-控制模型得到了众多实验事实的支持。该模型认为:行为分为计划和控制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加工模块,每个模块使用不同的视觉表征;错觉影响计划阶段,但是不影响在线控制阶段。本文重点回顾了动态错觉效应对计划-控制模型的实验验证,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0.
从知觉负载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觉负载理论被认为解决了选择性注意研究的早选择和晚选择观点之争。当前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耗用程度决定了与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得到多少加工,从而导致在低知觉负载下,注意资源自动溢出去加工干扰刺激(晚选择),而在高知觉负载下,注意资源被当前任务耗尽而无法加工干扰刺激(早选择)。知觉负载理论提出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一部分工作专注于知觉负载对选择性注意的调节作用;另外一些工作则关注其他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其中知觉负载与工作记忆负载的关系是当前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