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明代乐队在明代音乐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宫廷乐队以及音乐在明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宫廷乐队民俗化的倾向,体现出民间俗乐对宫廷音乐的渗透;宫廷音乐的异族化,也体现出当时与少数民族,外国音乐的交流.在明代乐队音乐对外国交流方面,主要是表现在与日本以及西方的交流,即中乐西传与西乐中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322.
诗歌是文学的最早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登上历史舞台,一出场便以极崇高的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谓开山之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文体,诸如散文、小说、戏剧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诗歌的衍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23.
树林中有一群群的山鸟,每天一早一晚我都去看它们,可我总也认不准某一只鸟,甚至搞不清它们的雄雌。在我眼里,它们都是一个模样。当然,我搞不清并不代表鸟们搞不清,它们整天叽叽喳喳地不知乐些什么,说些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24.
2007年7月24—27日,中日第三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五台山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日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学者30余人,五台山佛教界、五台山区政府也派人参加了会议。7月25日,山西电视台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325.
1典型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43岁,右髋关节后脱位,髋臼骨折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固定术,术后患者对重建钢板排斥反应、切口不愈合、髋关节感染。于8周行清创、钢板取出术,术后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二次行清创,窦道切除术,术后普通引流管冲洗引流,术后5d引流管因血块及坏死组织阻塞  相似文献   
326.
刘绍武先生及其“三部六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绍武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先生原籍山东荷泽,生于1907年,卒于2005年12月2日。先生自幼随祖上迁徙山西晋南裹垣居住。弱冠时期曾任乡间小学教员,自学中医,渐入斯门,志向日坚。先生积八十余年临床经验,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与哲学的结合,有精要、细邃、全面的认识,并形成一  相似文献   
327.
328.
《法音》2005,(8):3-7
一、中日两国具有悠久的睦邻邦交关系史,如何评价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的中日佛教关系?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历史经验和宝贵启示?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从西汉开始就有了友好往来的记录。公元前一世纪,北九州一带的日本民众就通过朝鲜半岛与西汉朝廷有了交往,东汉初年光武帝授予遣使朝贡的倭奴国国王以印绶。南朝宋、齐时代,日本朝廷遣使通好往来就有8次之多。六世纪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后,两国人民的交往更为频繁,以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入隋…  相似文献   
329.
彭国翔 《现代哲学》2004,2(1):59-66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辩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以聂双江、王宗沐、王艮以及刘蕺山等人为代表,将“格物”完全收缩到自我意识的领域,不免取消了“格物”这一经典用语本身所具有的面对客观事物的致思方向。另一种以王龙溪、周海门、欧阳南野、王塘南等人为代表,通过将“物”理解为意向性中的对象或者作为各种实际生活行为的“事”,使“格物”工夫不再是一种单纯自我意识的孤立活动,而是展开于自我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结构与互动过程。在后者看来,如果说朱子学的“格物”“忘内求外”而不免“逐物”的话,前者则又“务内遗外”而不免“绝物”。作为一种既不“逐物”又不“绝物”的“合内外”工夫,后者其实是阳明晚年成熟“格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反映了阳明学在与朱子学互动过程中由反对到吸收的动向。并且,这一动向在中晚明一些朱子学者的“格物”观处也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30.
中国佛教大约在公元4、5世纪时传到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在6世纪通过朝鲜半岛三国传到日本,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和中日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全面发展,中日之间展开直接的佛教交流,中国各个佛教宗派先后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