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英华书院     
严锡禹 《天风》2018,(6):24-24
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的想法最先由马礼逊于1812年提出,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设立书院的目的在于以中文为媒介,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米怜成为马礼逊理想的落实者,他的想法与马礼逊完全一致,在向董事会报告此事时,他特别指出,书院不是一个传教机构,而是一所进修中文、了解中国文学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8,(11):21-23
在介绍马礼逊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牧师何进善时,我们都提到过英华书院。今天我们就专门介绍一下这所学校。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希望创建一所传教学校,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通过米怜的辛勤工作,马礼逊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朱熹传播道统论的主要途径,而宋元建版图书则是另一重要传播媒介。将类书《事林广记》中的先贤图与朱熹《沧洲精舍告先圣文》等加以考量可知,《事林广记》从晚宋一直流行到元明,为朱熹道统论作了跨越三朝、旷日持久的宣传,为此一学说向民间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晚宋到元初,相关的历史文献很少,而一部来自民间的"非主流媒体"的日用类书,为我们弥补了这一方面的若干缺憾。  相似文献   
14.
邹相 《佛教文化》2012,(6):98-99
《易·益》载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三国时魏国的王弼注解为:“迁善改过,益莫大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写道:“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从中可以看出,迁善改过的重要性。“迁”,即迁移、转变之意,即是说,要“见善则迁,知过则改”,唯此,才能“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从唐迄清,有千余年的发展史。在对书院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道教思想对书院文化、书院教育家们的思想体系的形成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4,(7)
正本刊讯由鉴真佛教学院主办的"鉴真杯"佛教院校外语演讲交流会于6月14日在扬州举行。这次活动是在国家宗教局、江苏省宗教局和江苏省、扬州市佛教协会的关心支持下筹办的。鉴真学院师生和省内外嘉宾200多人参加了这一活动。"鉴真杯"外语演讲交流会的主题是"走进寺院文化"。该活动自今年3月发起并筹办以来,得  相似文献   
17.
"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关于其"杏"字所指,目前有两种提法,一说为杏树,一说为银杏,而银杏说在舆论上占据主流。考诸典籍及前人研究成果,"杏坛"原只是一个传说,南朝后学者始将其作为文献典故,并未视为历史实存,真正的"杏坛",为宋金之时所确立,而当时的"杏坛"之"杏"本指杏树,而非银杏。近年来"银杏说"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了与《孔子传》这部人物传记为杏坛命名赋予了银杏象征意义,从而造成广泛影响有关外,也与我国兴起的发展银杏经济、宣传银杏文化的浪潮密不可分。纠"银杏"之误传,还"杏坛"本相,可防止继续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8.
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拭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的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述宋代书院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宋代书院教育家受佛教影响说起 ,对书院的教育、供祀、选址等情况进行分析 ,认为宋代的书院文化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号景逸,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省 无锡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作为东林党的首领之一,高攀龙既是明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宗奉程、朱,兼采陆、王,以“主静”为特色,在明后期及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高攀龙理学思想进行探析,不仅有助于对其个人、对东林党乃至明末社会政治的研究,而且对明后期思想、学风流变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