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乐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而生音,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人心感何物而乐以生音也?熊十力先生言:"乐本和,仁也;礼主序,义也。"人心感和而生乐,仁自在其中也,以和固具真实、健动、至善之仁德者故;人心感和而乐所生之音,即有序之礼者是也,义亦自在其中,以有序之礼一为和乐之仁权衡而宜以错之,故无有失义之患耳。是则惟人心感和乐所生之音,体仁载序,行而敷礼弘义,"以教人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据此本文从音乐起源之哲学思考、音乐之价值判断、音乐实践之秩序与音乐教育之宗旨四个维度,对音乐蕴昭人类文明所道之和乐礼序,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32.
孔子仁与礼的管理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为重构有序而合理的社会管理体系而确定的两种管理控制手段和两个阶段性目标。就前者而言,仁着眼于内在精神价值的提升对管理人加以激励;礼则强调外部组织原则对管理人的规范制约作用;就后者而论,“天下有道”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仁治和礼治两个重要阶段。尽管仁与礼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范畴,但被孔子纳入精心构筑的思想体系后,二者便相互制约、转化,并在特定的条件下相等一,从而构成内外互动、辅成统一的管理控制机制,共同对管理人在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33.
禘郊祖宗说为王肃的重要礼说,本文以重新整合的《圣证论》为基准,结合《孔子家语》王肃注及经史文献,重构王肃禘郊祖宗说的理论体系。王肃禘郊祖宗说的内核是以帝王受命为中心的政治哲学,具有特殊的宗教性,其说大体承用贾逵、马融旧说,展现出天道与人事两种面相:将天道具体化为人格神,重新确立天人关系;通过对虞、夏、殷、周四代具体庙制的解释重塑人鬼关系。禘郊祖宗说由此成为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体。王肃禘郊祖宗说中的常制代表理论的普遍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现实易行性,而“权礼”代表具体实践的特殊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具备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4.
礼图是朱子十分重视的一种礼学解析工具。在朱子的礼图思维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其根本的归宿,主要体现于以礼图来解决社会礼仪、礼学教育、现实政治三方面问题。规范化是朱子礼图思维的根本原则,主要表现于礼图作品由政府颁布施行原则与经学化制作原则。在更广泛的图谱上,朱子礼图思维是立足历史和现实交汇点,力求调和礼学史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并融合礼学史与社会人情为一体。  相似文献   
235.
236.
储昭华 《孔子研究》2023,(1):26-35+157
作为对礼的最具概括性的表达,荀子的“礼者,养也”命题有着多层面的意蕴。在对人的普遍之养的形式之义之后,其实质意涵在于对不同身份之人的差序有别之养。其内容包括形身之养与灵性之养两个维度。养有所别的极致体现是尊君之养,即以礼彰显王者的至上地位与至尊之威。荀子试图通过激发王者对人生至境的追求,以其德与能求得天下安定,实现王者的内在欲求与万民福祉的双赢统一。这一思想与儒家的其他理路一起,促进了华夏民族特有的“圣王情结”的形成,最终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7.
华喆 《孔子研究》2023,(4):79-88
《仪礼·士昏礼》“六礼”有“问名”一节。郑玄认为“问名”目的在于询问女方姓名,归而占卜吉凶,唐代孔颖达、贾公彦等学者的疏解均不同于郑玄。清代大部分学者则将矛头直指郑玄,认为郑注有误。继郑玄之后,学者们的不同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之多。实际上,在如此纷繁的解说中,包括郑玄在内的学者们都受限于礼法名教,故此对“问名”衍生出多种认识。后世学者基于“妇讳不出门”的礼教观念,对郑玄注有不同程度上的误会,造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  相似文献   
238.
从仁礼交互的论域考察早期儒家“群”“己”观的生成价值及其道德意蕴,有其独特价 值。基于区分存有论基础上的以及行为实践意义的“己”之一体两面,作为主体自 我认识之个体的“己”以及通过他者而认识的“己”,都与“仁”的应然性价值直接相 关;“群”作为类意义上的共同体,经由与仁之价值的内在关联,可以激发出人与世 界的意义内涵;以“礼”作为通达己之内外的重要通道,可以表征群的共同体与个体自我 价值的统一。在上述考察基础之上,儒家群己观念的传统畛域及其价值边界可以得到阐 释。  相似文献   
239.
孔子论管子的语境,在早期文献中可概括为"礼"与"仁"两类范畴。孔子论管仲"器小"乃反思礼器本源的立场,既显露其对王霸政统衰微的同情,又暗含其行齐鲁改制复兴周礼的志向;他论管仲"人也"是印证仁人心性的气象,既暗示其对圣贤教统维新的愿景,又显现其融四代学术弘扬人道的承当。孔子论管子的四重语境,表达其下学人间文献、中和四代制度、上达大同社会的实践维度,体现其兼采四代文献以返古、融合齐鲁文明以维新、仁以为己任的通儒境界。  相似文献   
240.
杨英 《孔子研究》2019,(5):94-107
改革开放40年来,学界对宋元明清朱子《家礼》、乡约及民间家礼文献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家礼》的真伪基本达成共识,版本研究告一段落,其中的冠昏丧祭礼典研究正在展开。乡约的研究则从区域社会史角度展开,具体内容集中在某些区域性乡约的贯彻对基层社会产生的治理效果,以及其加入国家制度,作为其末梢所产生的充填作用上,目前的研究处在积累个案的阶段。民间家礼文献在改革开放后作为一种新资料进入学者视野,对之的整理结合了社会调查进行,今后随着个案的积累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这方面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