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法音》2020,(2):4-4
各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2月1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通报了今年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主持会议。汪洋强调,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疫情防控要抓紧、脱贫攻坚不放松,围绕支持打好贫困乡村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总体战开展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232.
汪小宁 《学海》2023,(3):132-137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它的乡村社会治理策略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在社会治理力量有效性不足的历史情境下,面对边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极力协调各种力量和要素进行乡村治理模式的转换和重建,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核心领导下村民自治作用,激发乡村社会治理的内生力量;另一方面颁布实施一系列社会治理政策,为社会治理提供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加之利用民间公约及习俗等,发挥德治力量,采取自治、法治和德治相互融合的策略,全面提升了边区乡村社会治理的效能,稳固了陕甘宁边区基层社会基础,使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顺利地实现了由原有的治理模式向新民主主义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策略选择及其实践,不仅对加强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当代我党现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33.
2006年,知名导演甘小二拍摄的电影<举自尘土>,用平实的手法记录了当下中国农村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对此,甘小二作了如此评价: "影片拍摄的,是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这就是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基督徒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34.
在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的晚期民国时期,传统的家庭伦理,依然是中国乡村社会里千千万万农民家庭最基础的道德生活规范,对广大农民的家庭生活,依然发挥着重大而积极的良性作用.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家庭道德生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35.
本文在长时期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对广东地区乡村基督宗教教会某些带有普遍意义及具有地区性特征的现象给予了总结和讨论,指出了乡村教会的社会网络和新的社会空间特征;指出了乡村天主教教会所出现的文化刻板印象;本文还特别提出了广东地区乡村基督宗教所存在的"香港模式"现象,并对可能出现的"台湾经验"也做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36.
早期中国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朝向综合型旅游景区的模式发展,使得休闲农场与一般旅游景区并无明显差异。"休闲农业+文创产业"的文旅营销形式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摸索与改良创新才有的成果,不仅每年为地方带来了丰厚的税收,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过上了美好生活。文章通过对中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分析,探索了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37.
《学海》2015,(5):31-38
基于对中部山区岭县的个案研究,本文试图在经验层面上回答如下问题:在撤点并校政策叫停后,乡村"小微学校"的困境是否得到改变?通过学校、师资、学生以及村庄四个角度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在部分地区,"小微学校"的困境依然在延续。事实上,"小微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村义务教育模式,且在目前的结构性条件下,这种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而现有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可能尚不足以从根本上化解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238.
田素良 《天风》2010,(7):30-31
<正>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农村教会,尤其是关心乡村传道人理应引起广大同工同道的重视。笔者从神学院毕业至今的20年里,皆在穷乡僻壤的乡镇侍奉。我所在  相似文献   
239.
《学海》2017,(5):95-102
本文将乡村建设运动置于民初政治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这一运动的性质在于,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以抽象政治为出发点的制度改革向以民情经验为基础的社会治理转型。如何塑造能够支撑共和政治的社会与公民基础,成为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任务;而这一目标也构成清河试验围绕"区域"理论而展开的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前提。早期燕京学派学者界定了以"市镇"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的边界,并以"乡约"为底本构建了适应于中国历史民情特点的社会组织原则;同时,他们进一步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清河试验区的组织建设中去,通过推动运销合作社、地方新闻业等社会事业,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地方自治的可行形态。  相似文献   
240.
陈广英作品     
陈广英 《美与时代》2023,(1):124-124
作品简介:《可邑古村》《陇西土塬》《深山幽谷》等油画作品,是笔者近年赴云南、甘肃等地乡村采风写生的创作。《可邑古村》所在的地方是云南弥勒的彝族山寨,那里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之地。这里民风淳朴,一直延续着原生态的阿细传统,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庆典,房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可邑古村有着中国最美彝族乡村的美称。《陇西土塬》《深山幽谷》表现的则是西部的风土人情和山乡地貌,那里群山绵绵,青山绿水间流淌着希望,正是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