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工作激情对提高教学成效与促进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乡村教师工作激情激发的“外部环境滋养-内部心理需要满足”分析框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289名乡村教师为样本,探究工作支持对乡村教师工作激情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工作支持不仅能直接正向影响乡村教师的工作激情,还能通过工作自主性、职业效能感、职业归属感的平行中介作用进一步激发工作激情。该结果提示,充分的工作支持是激发乡村教师工作激情的重要因素,自主、胜任与关系这三种心理需要对工作激情具有独立的功能价值,构建良好的工作支持体系能够满足乡村教师的自主、胜任、关系等心理需要,从而有助于激发与维持他们的工作激情。  相似文献   
212.
理学家秉承"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传统,为实现"化其心,成其俗"的化俗理想和乡村礼治而不懈追求。在乡村治理的路径中,认为家庭、宗族是化俗之本,是乡村治理之基石,制定家礼、族规是敦伦化俗的重要手段。他们重视乡约建设,借乡约对乡民进行道德规范、约束,使乡约成为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同时,为地方先贤建祠堂、立碑坊,使地方贤达偶像化,以见贤思齐,淳化风俗。宋明理学家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这些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化民成俗的目的,实现"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良好愿望,是理学乡村治理的一种积极尝试。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改善,公序良俗的形成和乡村基层社会建设仍有历史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213.
江鸟 《天风》2010,(12):62-65
<正>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先生(1890-1990)诞辰120周年,开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90周年,同时也是他逝世20周年,作为教育界的一代伟人,他立志一生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能有如此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一生只为一件事奋斗,那就是立志乡村建设,推广平民教育。如今,他  相似文献   
214.
遵义,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民族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市总人口的10.3%,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42%,尤其是还有30%的边远民族乡和民族聚居乡、村,仍处在行路难、饮水难、找钱难、就学就医难的生活生产环境中。这两组数据,深深地触动了市长傅传耀的心。他多次召集市政府工作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会议,提出:我们要动员“多数人来关心和帮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要支持后富的。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富民强国。  相似文献   
215.
刘家峰先生著的《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于2008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基督教与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关系及基督教所从事的乡村建设活动做了全面  相似文献   
216.
薄荷     
后院,薄荷挨挨挤挤,如绿色的云一样蔓开。薄荷优雅安静地长在那里,浓绿,幽密。任长风呼啦啦掠过,由鸟儿叽喳喳碎语,它依然按着自己的秩序生长着。绿叶两两相对,边缘锯齿井然地排着,淡紫的小花开在暮色里,香气薄凉如水。犹记小时,一个人,在乡村土路上漫不经心地走着,顺便掏出口袋里的薄荷糖,硬硬的,形状  相似文献   
217.
刘芳 《孔子研究》2020,(1):73-81
中国传统社会以伦理为本位,以孝治国和依礼治村是乡土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首先,孝道传承始于"有礼可依",仪式赋予孝道以知识化和规范化,节庆又将族群的精神气质具象化为礼仪传统。其次,传统乡绅在地方自治和村庄教化中起到传道和卫道的作用,使得乡村孝道在运行中"违礼必究"。再次,乡村孝道的传播和再生产,还有赖于无形的乡村舆论形成的孝道保护的文化磁场,牵引着乡村社会"依礼而治"、"无讼自治"。在百年社会急速蜕变中,现代社会良性协调机制的供给远落后于传统社会良性治理机制的断裂速度,将传统的伦理资源转化为现代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源,以礼治村与以法治村相辅同向而行,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文明礼治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218.
安徽省岳西县政协委员、县道教协会会长、正一派道士李奕木,积极为家乡群众提供维权和生产等方面的服务,1997年以来,以他为主及其参与、协助处理的纠纷达20多起,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乡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19.
《乡村教会》是金陵神学院乡村教会科在抗战期间迁移成都后创办,旨在阐明基督教思想,促进乡村教会事工,同时负担着相应的使命;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实;在编辑们苦心经营下,保证优质稿源,满足读者群所需,保障基本经费,由不定期逐渐转变为定期,并维持出版至建国初;对行销之地的乡村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20.
巩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本质要求。毛泽东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鲜活案例,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的战略思想:发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主动性,奠定乡村社会改革治理群众基础;发展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提升乡村改革治理的组织化成效;强化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干部队伍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夯实乡村改革治理人才组织基础等内容。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域来看,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与实践对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