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学海》2019,(2)
乡村社会自治性、自主性的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形态,表现为政党与乡村社会的自治力量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和分散性,使社会自治力量的成熟发展需要继续寻求政党力量的引导和规范。茗山实践中,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党建引领、组织嵌入和要素整合等途径嵌入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政党力量凭借其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党政资源等比较优势,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则在政党的规范和引导下,凭借其自治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比较优势,实现了治理动力的内生、治理功能的强化和治理模式的优化。由此,政党与乡村社会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互为补充,形成了政党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自治力量有效治理社会的"嵌入式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2.
陈学厚 《天风》1997,(8):18-19
甘肃省镇原县教会的基督教徒由1995年的157人,增加到了1997年4月前的1400多人,遍及全县24个乡镇。他们以“爱国爱教,荣神益人”为教训,并付诸于行动。争作好人好事,荣神益人的人(次)比95年增加了近10倍,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3.
我突然想念起我的乡村,想念那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的乡村,想念我曾守过夜的麦草堆。但我不敢贸然闯进乡村的胸怀,尽管村头那棵筑着鸟巢的歪脖树守望在晨光暮色里,还有金黄色的丰收盛宴展示在十月的麦场上。  相似文献   
114.
《学海》2016,(5):80-85
"拉斯巴"制度是嘉绒藏区乡村社会特有的地域传统。土司时期,由若干个村民轮流担任拉斯巴,负责组织村寨的集体活动,增强村民的合作性和认同感。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制度安排使拉斯巴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拉斯巴"制度复兴,并拓展了拉斯巴在行政事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在村庄治理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是村民喜闻乐见的公共事务运作方式。表明国家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可倡导多样化的治理形式。传统地域制度"拉斯巴"能够适应新形势并不断创新,首先源于藏民公共生活的需求;其次是现代乡村治理的需要及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致;最后,国家宽松的政策环境是"拉斯巴"制度新生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15.
山西泽州地区数量众多的乡村文庙,主要来源于元代修建的社学文馆。这些社学文馆普遍具有文教与祭孔的双重功能,其实质是一种“社学型文庙”。明代以后,泽州乡村的“社学型文庙”整体上趋于衰落,一部分逐渐演变为具有“春祈秋报”祭祀功能的“社庙型文庙”,主要采用供奉祭品、献演戏剧等礼仪实践。明清泽州乡村文庙从社学到社庙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儒家礼制的正统神圣符号在功能性整合的框架下与民间信仰传统及地方赛社习俗的持续互动与深度交融,以及国家礼制教化体系在地方社会“因俗而治”的适应逻辑与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16.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讨古村落景区古建筑改造文教空间设计问题。通过对部分乡村文教空间设计场所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文化定位不明确、空间功能不全、传统文化的融入流于表面、使用对象界定未能引起重视等问题。结合浙江古村落文教空间的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将古建筑改造成既能满足阅读需求,又具乡村旅游特色的休闲场所,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浙江古村落景区古建筑改造文教场所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期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区除了要关注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工作外,还必须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民居作为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有效凝结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文环境、生产工艺以及审美情趣风格等信息。为了实现我国优秀民居文化的传承发扬目标,就必须主动加强民居保护修缮工作。通过对民居的保护利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民居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8.
平民儒学与乡村建设——以明代泰州学派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泰州学派的思想转向和平民家族建设、平民讲会等社会活动来看,泰州学派不只是一个有别于阳明学派的平民儒家学派,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重视实践的乡村建设派。泰州学派构成了宋代以来儒学平民化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实践品格,对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曾有过重要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19.
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初步尝试,他清醒地意识到,"公德"观念的缺乏不仅对民众的精神状态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阻碍着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的发生.因此,他主张通过"乡村自治"的方式造就团体生活的必备品德,使农民在获得现代性物质利益的同时,养成关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素质,依靠公德的柔性力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对传统道德力量的过度自信及趋利避害的考量,使他在维系团体生活的价值取向上终究未能摆脱向传统儒家伦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0.
近代以来,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变化,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国传统乡村经济伦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历史性变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韦伯的"精神(伦理)气质论",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之互动关系的基本逻辑思路.根植于乡村经济生活的乡土伦理,在经历不断传承和变迁后仍彰显着其现代价值.对中国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考辨与价值理解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