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60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随着新冠疫情暴发,多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出现暴露出如今社会−自然关系在认知、文化和行为方面存在多种矛盾,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得不再次引起审视。全健康理念的出现呼吁人们通过重视全生命健康、促进全地域合作、协调全方位贯通使人类与动物、环境达成共同公平健康,该理念在当下公共卫生安全紧张的时期为社会−自然关系演变指明了方向。我国需要树立正确生态认知、加强国际协作、践行全健康理念,才可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我们同处一个世界只享有同一种健康,即全健康。

  相似文献   
192.

实践中精神障碍患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根源在于非自愿住院的“危险性”标准的判断困境。这一困境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是“危险性”的判断过于模糊,易被扩张;二是“危险性”的判断具有终局性,缺乏监督;三是“危险性”标准属医学标准,易被滥用。如何完善“危险性”判断标准?首先要厘清“危险性”标准形成的理论基础:“危险性”标准的理论基础是家长权。其次,基于家长权,“危险性标准”应当从“危险性”的行为类型、属性和程序综合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93.

民国时期霍乱在广西社会流行,呈现出前期低、中后期高、夏季高发、以区域经济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特点。政府组织了隔离消毒、报告疫情、检疫、疫苗接种、防疫宣传和清洁卫生、生产管理药品、出台法律法规、考核医务工作者等近代防疫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遏制了疫情。然而,民众不配合防疫,政府处罚以示惩儆效果欠佳,也未形成有力的疫苗防疫屏障,环境卫生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这表明政府应对霍乱存在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并逐渐完善了近代广西防疫卫生体系。

  相似文献   
194.
乡村教会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基督教的健康发展。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乡村教会管理得井井有条,既荣神又益人,得到社会民众的赞誉和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肯定。但是,勿需讳言,仍有少部分乡村教会管理极不规范甚至发生混乱,分裂教会、班子不团结、不守教规、经济混乱、铺张浪费、奢侈腐败、邪教横行等等不一而足,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19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都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督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批准开放了大量的乡村教会堂点,落实了宗教房地产政策。  相似文献   
196.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农村继脱贫攻坚之后的战略选择。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而且应当建构内容涵盖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又能有效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德治。新型乡村德治的建构整体上应立足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情,瞄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乡村德治模式、近现代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为基本遵循,启迪全体村民的伦理觉悟和道德良知,实现乡村德治与善治、法治的有机结合。新型乡村德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和全体村民,建构的路径是共建、共治、共享,建构的方式主要有合理吸收传统德治的成果并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总结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土地革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制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并能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并激励其扎根乡村敦风化俗,合理利用和借鉴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  相似文献   
197.
刘芳 《孔子研究》2020,(1):73-81
中国传统社会以伦理为本位,以孝治国和依礼治村是乡土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首先,孝道传承始于有礼可依,仪式赋予孝道以知识化和规范化,节庆又将族群的精神气质具象化为礼仪传统。其次,传统乡绅在地方自治和村庄教化中起到传道和卫道的作用,使得乡村孝道在运行中违礼必究。再次,乡村孝道的传播和再生产,还有赖于无形的乡村舆论形成的孝道保护的文化磁场,牵引着乡村社会依礼而治、无讼自治。在百年社会急速蜕变中,现代社会良性协调机制的供给远落后于传统社会良性治理机制的断裂速度,将传统的伦理资源转化为现代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源,以礼治村与以法治村相辅同向而行,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文明礼治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8.
2020年1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线医务工作者应对疫情时面临的威胁包括病原体暴露、长时间工作、心理困扰、疲劳、职业倦怠、耻辱、身体和心理暴力。如果他们在过度压力下出现精神或行为异常迹象,就需要得到支持干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经历者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深远,而原先患有精神心理疾患...  相似文献   
199.
《学海》2018,(2):99-105
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运作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选取近代中国这一历史断面,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对土地权力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乡村治理场域当中,作为一种经济资本的土地决定了进入到乡村精英阶层的经济基础,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土地有效维系了各类组织的运作和公共救济的开展,而当土地通过其象征意义的铺陈与乡村权力再生产联系起来时,体现的则是其象征资本特性。研究呈现和确证了一种嵌入乡村治理结构的土地政治,即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成为嵌入到乡村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基础性要件。  相似文献   
200.
设计说明:针对目前黄埔村所面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该设计将祠堂作为主体,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旨在通过设计将传统的祠堂建筑与乡村公共空间的需求相结合,解决目前祠堂使用率低、空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让传统老建筑展现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