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刘能 《学海》2007,(5):51-55
本文以一类假想中的、很有可能曾经在中国乡村社区中发生过的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为对象,以社会运动/集体行动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现有理论成果为基础,提炼出了用于解释村民家庭户是否参与了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这一因变量取值的一系列自变量组群,从而再现了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传统中的四大理论取向--古典理论、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综合,对于中国经验案例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朱伟 《中国宗教》2012,(6):82-83
辽宁凌源牛河梁的红山文化世界闻名,而同样被称为母系氏族文化象征的地母寺,却名气不大。出凌源市中心往南,沿着简易的乡村公路,大约15公里,就可以抵达地母寺。尽管已是初夏,但是一场小雨过后,还是略微感觉到凉  相似文献   
84.
麻雀是鸟类中的贱民,它们习惯于迷恋乡村与小镇,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乃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故而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一看到鸟字,就会立刻想到麻雀的形象。不论怎么回忆与印证,麻雀都是我最早认识的一种鸟。儿时,在我家的小院里,每当麻雀成群  相似文献   
85.
写作背景与核心问题 《文化、权力与国家》基于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运用微观的视角进行分析,阐述国家政权现代化进程与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互动关系。杜赞奇认为施坚雅的市场体系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乡村社会,市场体系和社会结构并不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86.
乡村教会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基督教的健康发展。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乡村教会管理得井井有条,既荣神又益人,得到社会民众的赞誉和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肯定。但是,勿需讳言,仍有少部分乡村教会管理极不规范甚至发生混乱,分裂教会、班子不团结、不守教规、经济混乱、铺张浪费、奢侈腐败、邪教横行等等不一而足,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8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都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督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批准开放了大量的乡村教会堂点,落实了宗教房地产政策。  相似文献   
88.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农村继脱贫攻坚之后的战略选择。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而且应当建构内容涵盖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又能有效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德治。新型乡村德治的建构整体上应立足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情,瞄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乡村德治模式、近现代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为基本遵循,启迪全体村民的伦理觉悟和道德良知,实现乡村德治与善治、法治的有机结合。新型乡村德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和全体村民,建构的路径是共建、共治、共享,建构的方式主要有合理吸收传统德治的成果并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总结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土地革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制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并能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并激励其扎根乡村敦风化俗,合理利用和借鉴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  相似文献   
89.
刘芳 《孔子研究》2020,(1):73-81
中国传统社会以伦理为本位,以孝治国和依礼治村是乡土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首先,孝道传承始于有礼可依,仪式赋予孝道以知识化和规范化,节庆又将族群的精神气质具象化为礼仪传统。其次,传统乡绅在地方自治和村庄教化中起到传道和卫道的作用,使得乡村孝道在运行中违礼必究。再次,乡村孝道的传播和再生产,还有赖于无形的乡村舆论形成的孝道保护的文化磁场,牵引着乡村社会依礼而治、无讼自治。在百年社会急速蜕变中,现代社会良性协调机制的供给远落后于传统社会良性治理机制的断裂速度,将传统的伦理资源转化为现代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源,以礼治村与以法治村相辅同向而行,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文明礼治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90.
《学海》2018,(2):99-105
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运作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选取近代中国这一历史断面,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对土地权力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乡村治理场域当中,作为一种经济资本的土地决定了进入到乡村精英阶层的经济基础,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土地有效维系了各类组织的运作和公共救济的开展,而当土地通过其象征意义的铺陈与乡村权力再生产联系起来时,体现的则是其象征资本特性。研究呈现和确证了一种嵌入乡村治理结构的土地政治,即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成为嵌入到乡村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基础性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