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创刊号上,我们曾献给大家一段很重要的经文。今天本栏目要摘给大家的菩提一叶,还是从这最基本的教义说起。  相似文献   
252.
近五十年来,欧美学者发表了不少道教专著和论文,其内容包括: (一)考查《道藏》的源流 据施博尔1979年的报告称,欧洲中国研究会正在实施《道藏》目录编制计划,共成立了三个研究组:巴黎小组,设在法兰西学院亚洲研究所;维兹堡小组,设在西德维兹堡大学中国研究所;苏黎世小组,设在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所。这三个研究小组首先把《道藏》按时期、宗派分类,然后整理资料,编制道藏目录索引,最后按人名、地名、神名、法师、  相似文献   
253.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254.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是在已有气说的深厚历史基础上,延续和更加彰显了孔子以来早期儒家对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的执著追求。"浩然之气"根源于人先天的内心善端,是在道德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的彰显;其内涵丰富,是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显著特征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由"直养"功夫培养铸就。  相似文献   
255.
古希腊语,作为一个古代的语言,有其完全不同于近、现代语言的特性。这些特性保留在其整个语言之中,而其词法和句法是表现这些特性的直接表现体。本文通过词汇学的视点探讨了古希腊语言的词法和句法的特点以及通过这些特点构建的古希腊语的思维模型特点,并且通过研究古希腊语的主要语法要素探讨一种新的研究古希腊民族文化、思维模式及其智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6.
刘笑敢 《哲学研究》2022,(1):52-65+126
本文引介三个方法论概念,即概念考古、诠释取向,以及体系义,这些视角可以揭示《老子》之自然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所凸现的独特性,忽略这种独特性是《老子》研究中的盲点。全文从六个层次说明《老子》之自然的独特性:(1)独特的人文自然,(2)从词典释义看其独特性,(3)从自然与nature之不同看其独特性,(4)从学界分歧看其独特性,(5)从原文看其独特性,(6)从自然之义的演化看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257.
采用改进后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通过视、听通道呈现句子,探讨了中国大学生理解空间关系简单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特点。实验结果不支持"结构建造框架理论"中以"先提述参与者"作为表征基础的理论假设,在听觉通道呈现句子的实验中发现了支持优先表征参照客体的证据,当参照客体为"先提述参与者"时会促进个体对句子的理解。  相似文献   
258.
孟子的“养气”工夫,自二程提倡以来,便成为理学的核心话题之一。朱子老师李延平的独到理解丰富和发展了这个话题。他极为突出养“夜气”的地位,而对“浩然之气”采取回避的态度。在他那里,“浩然之气”和“夜气”虽然都是人体内生之气经过义理规范、调顺出来的结果,但有着明显的区别:“浩然之气”是实践主体在“养勇”、应事的情境中出现,带着外发、刚硬的色彩;而“夜气”是学者明显思维、情感活动停息后自然呈现出来的,更具内敛涵养生发的品格。虽然“养夜气”、“体验未发”两项工夫相近,但前者更方便初学者下手。这正是延平主动引导朱子从事“养夜气”工夫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9.
本文探讨了“格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格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义佛教”这个术语。格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义”如“格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相似文献   
260.
这段经文很容易懂,无需多加解释。这里说的慧,按佛家的意思是观察四谛之法。四谛,一是苦谛,即说明人生多苦的真谛,苦是人生宇宙的真相;二是集谛,是说明人生为何是苦的真谛,人生的痛苦是因有贪瞋痴,造作种种恶业而招集来种种痛苦;三是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消灭痛苦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