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2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用宋代流行的白话解老,体现出林希逸融会三教的老学思想。林希逸在解老中大量借鉴三家思想资源,对老子之道体、得道之人的特征以及修道功夫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极力澄清理学家对《老子》的异端误读,将对《老子》的理解导向内心,有突出的心化特点。但林希逸的注解也有牵强随意之病。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融会三教的解老方式以及对《老子》文章的点评,对后世注老者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2.
"好古""复古"等历史意识一向为孔子所重,而且一贯之道。在承继三代文明的基础上,孔子发现了历史中所内涵的"德义"本质,从而超越巫史,将历史所本具的先天必然性予以点化提升,开显出其中的一贯之道。基于此一贯之道的超越本质,历史并非僵死而是活在当下的过程发生,人类并非外在而是始终参与并创造着历史的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孔子将此一贯之道以托言《春秋》、辅翼大《易》的形式昭明于史册,力图挽救时弊。他一方面反对当政者汲汲求利、唯功利是论的历史价值观;另一方面反对隐者消极避世、以历史外在于人而沦于历史主义的价值观念。孔子这一贡献,在大本大源处辨明了历史所固有的发展方向与真理特质,确属是"生民未有"之发见。  相似文献   
23.
朱峰 《宗教学研究》2017,(2):190-198
美国驻华外交官柔克义是理解宗教与外交复杂关系的典型范例.一方面,与宗教相关的学术研究,不仅促其来华担任美国驻华外交官,影响其与宗教团体关系,甚至左右其外交职位的升迁降黜;另一方面,宗教问题是其处理对华外交的重要手段和利益诉求,在处理美国涉藏政策、抵制美货运动、美在华条约权力等问题中发挥重要影响.其中,宗教与外交间相互交集,亦碰撞摩擦,而外交人员对宗教的学养和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局运用宗教因素处理外交事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24.
概称句的形式刻画研究始于人工智能。从条件蕴涵引入开始,到建立概称句词项逻辑的形式系统GAG和Gaa,关于概称句这一系列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概称句自身性质的探讨,以试图对于概称句推理给出更合理的形式刻画,而没有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考虑。回归问题的初始,关于概称句的概念理论是否还可以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是这一研究路线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GAG和Gaa模型,公式的可满足性是否有能行的判定方法。对此本文给出了基于GAG语义的树图判定算法,包括相应的可靠性,完备性等证明。  相似文献   
25.
义利问题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义利问题又成热点 ,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义利元问题、中国传统义利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问题、中外义利问题比较以及马克思主义义利问题等方面 ,体现出研究深度不断推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26.
王兴周 《现代哲学》2012,(6):98-105
荀子认为,"群"使人得以生存,重建社会秩序的目标是"群居和一",包括群的质量保证和群的规模扩大。"明分使群"是荀子建构社会秩序的形式,"分"使"群"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秩序和职业分工体系构成了"明分"的主体内容,二者纵横交错,构织成一张社会秩序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义"又使"分"成为可能,"义"代表"公",也就是"群"的利益和价值;"义"的对立面是"利","利"代表"私",也就是"己"的利益和价值;荀子希望建立群己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为他重义轻利但不弃利;荀子比孔孟更加无条件地强调社会利益,比孔孟更为右倾。荀子认为"礼"使"义"成为可能,"礼"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路","乐"和"刑罚"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两条"辅道";和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礼"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外在的、人为的、强制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7.
蒋慧 《美与时代》2015,(2):122-123
毕业论文选题是设计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先决条件,亦是有效开展综合性研究的基础,合理的选题能够规划论文的论述角度和规模,从而引发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设计类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充分考虑研究范围的学术性特征,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活动实践,结合设计的整体性、关联性,使设计作品的创意精致度与论文写作的创新延展度在设计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28.
《思维与智慧》2008,(4):M0002
一本书,知识的沃土,读者的乐园;一份情,邂逅而倾心,因阅而释怀。 “速”上贵刊,自己对生活充满向往。一刊在手,字里行间,教人奋发向上,斟言酌句,诲人努力向学。无论何时何地,读则有所思,品则有所悟。《思维与智慧》撷取为人“义”,揽摘处世“辞”。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由衷地感激“师者”义正辞严,指点迷津。携手贵刊,快乐心情常在,感恩美德同行,书缘话心声,共亲朋好友绘人生锦绣画卷!  相似文献   
29.
孟子的“仁”“义”观念分别指示出美德的根源以及美德行为的呈现,以此为核心的孟子式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有三:一是美德是人类特有且应有的生活方式;二是诸美德各有其特定的道德含义,并构成具有层次和结构的美德体系;三是美德应该依次呈现于家庭、社会和政治生活,并发挥基础性作用。其美德概念可以回应三方面的问题,即美德的约束力、美德的驱动力、美德的实现问题。其特点主要有其作为美德学说的整全性,其思想实验与对直觉的诉诸,以及其明确的元伦理维度。作为一种传统理论,孟子式美德伦理学要转化为当代形态,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元伦理维度包含的形而上学独断因素。对于其理论的独断因素,可以有三条化解路径,即康德式路径、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路径、反思平衡的方法;对其现实基础性美德即“孝”蕴含的独断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化解,一是回到孔子的相关观点,二是借鉴当代伦理学对美德如何始于家庭的道德心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30.
本文对月称《清净句》龙树《中论》第22品注疏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考察。根据月称《中论》传本,重新翻译了龙树此品颂文;对《中论》此品四家传本之异同进行了比勘;详细解说了月称此品注疏的要点;并对中国三论宗祖师吉藏关于《中论》第22品分章问题,给予重新检讨和分析。希望藉此研究,推动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中观学派思想史研究走向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