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10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佛教的和谐观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舜 《法音》2006,(4):12-1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252.
253.
孟子继承发挥孔子仁学德治思想,提出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经剔除其封建糟粕,具超时代超阶级的积极意义.孟子仁政说中保民而王、亲亲仁民、与民同乐及制民之产以安民富民的思想,其积极意义、历史贡献须充分肯定,它对我们今天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促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有现实意义,须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254.
道家学派理论面对忧患强调“天人合一”和解脱,因而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倾向。道家学派对“道”的体认也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的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的音乐才是老子所谓的“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音乐。  相似文献   
255.
船夫 《中国道教》2011,(3):59-59
一 道心悠悠,辽辽山川, 德音袅袅,遥遥途程, 道德精神,天长地久, 仁爱文章,日辉月明……  相似文献   
256.
家屋之祷     
愿罪恶不要侵入这门户,厄运也不窥伺这些小窗,风的怒号,雨的狂暴,也不袭击我的茅屋。  相似文献   
257.
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伦理学基本问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在前人所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个人生存于社会,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同样,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现实意义的个人。个人有着自己的生存权利与利益,同样,社会也有着自己的结构与利益。个人与社会从来就是伦理思考的两极。相对于个人,社会又可区分为他者与社会整体这样两个层次。儒家和基督教伦理,是从他者的角度,从仁爱或爱人来达到社会或人类之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从社会共同体维度进行论证,强调社会整体正义或社会共同体的善的至上性。霍布斯与曼德维尔则从个人维度为个人的存在与幸福进行论证。卢梭则将自爱与博爱和人类之爱贯通起来思考,提出自爱为前提,而同情心是从自爱到博爱(仁爱)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8.
"人禽之辨"的问题标示着儒家对人的独特理解.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很幽微,不易区别也.此幽微难辨处即在于,虽然较之禽兽,人的情感直觉中具有"是非之心"的价值自觉反思力,但一个现实中的人是否真的拥有对此价值自觉能力的自觉,是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沦于禽兽,则是有待于"由仁义行"的不断实践...  相似文献   
259.
林岫 《法音》2007,(11):19-26
岁至清明谷雨,每每易生感时怀旧之情。自庚辰小满(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逝后,例常的春去夏来,因为缅怀朴老,更增添了不少"槐序复新,故人难旧"之思。朴老不仅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研究佛学文化的学者,而且是蜚声海内外的诗书大家。尽管他生前从不以书家自居,但在当代中国书法史上,德高望重、  相似文献   
2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