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本文展示出了马丁·路德发现“上帝之义”概念的思想历程,重点分析了作为他的原创性思想的“基督的外在之义”概念,指出神义的希伯来文原义在古希腊罗马文化背景下的扭曲变迁才是路德精神困苦的直接原因.只要将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理性分配正义观应用到神义的讨论之中,并将义解释为按照人所有的进行分配,就会遮蔽义的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292.
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澄(1547—1617),别号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15岁时出家于北京西郊广应寺。36岁时,应憨山与妙峰之邀至五台山,于此住了35年,于71岁圆寂。镇澄的后半生是在五台山度过的,其一生的作为主要在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曾“三演华严”。  相似文献   
293.
《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等占筮案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易学文献,《焦氏易林》是西汉末年的象数易学作品。《焦氏易林》卦象与繇辞生成的文脉渊薮可追溯至先秦易学,是对先秦易学的赓续与新变。《焦氏易林》一爻变相关繇辞的吉凶指向与《左传》对应筮例呈现出一致性,筮法、解占方式、用象、象义具有承继关联。三爻变卦、五爻变卦、六爻不变卦的爻辞生成和《左传》《国语》《孔子家语》相应筮例等亦存在客观的贯通性,涉猎的史实、卦的宗旨指向具有一致性。汉代《易林》象数易学的兴起是有文脉承传的,是对先秦易学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294.
对作为或一度作为religion译名的神教、神学、宗教、教等词语进行梳理与分析时发现,目前流行通用的"宗教"一词存在着先天性语源缺陷。相比之下,"教"字较之其它译名差强人意,但须力避与现代教育之"教"的混用,尽管其历史以来亦不乏教育之本质属性的表达。在religion的译名选择上,外延的广狭度应成为一个考量的因素,即使之更加契合文化的属性,从而拓宽东西方交流的平台应成为今后致力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95.
在以经济利益为本质特征的市场中,商业广告问题频发是“道德伦理”向“经济利益”俯首称臣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经济市场中不存在无道德的经济,也不存在无经济的道德.利益与道义是商业广告中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各自体现,二者之间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因此,商业广告的本质应是“义”与“利”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296.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方法,可分为狭义“格义”与广义“格义”两种。就东晋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而言,他针对小乘毗昙学多涉及名相概念的“事数”而采取了狭义“格义”的解经方法,对大乘般若学的“性空假有”思想则采用了广义“格义”的诠解方法。道安通过灵活使用两种不同意义的“格义”方法,促进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广泛流行,特别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从狭义“格义”转换到广义“格义”,显示了中国僧人在促进印度佛教中国化和建立中国佛学理论上的努力,这为我们当代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研究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97.
义存出家的玉涧寺在唐莆田县城西北,铃木哲雄说的"城西三里"为明后期兴化府城与"玉涧寺址"的距离.铃木认为"芙蓉院"创于唐太和七年,然其使用资料、论证等存在问题.会昌法难后,义存于大中四年在幽州受戒,铃木认为"幽州未得戒",其所据资料属伪作.义存于法难前参盐官,法难后参杭州大慈山(今西湖虎跑寺)寰中、江西仰山慧寂,"九上洞山"参良价,未"三到投子".义存于成通二年参宣鉴而承其旨,成通六年秋冬间,别宣鉴,与全豁游方,途中"鹅山成道",而非"鳌山成道".义存于成通七年回福州芙蓉山,未在建安结庵.以考古出土的唐翁承赞<闽王墓志>订正黄滔<真觉大师碑铭>的错讹.对<雪峰志>、<年谱>、蓝文卿"遗嘱"作辨误.  相似文献   
298.
"义"是人的一种理性能力,准确地说是"道德辨别力"。"道德辨别力"所作的判断要求不仅正确而且适宜,它来源于个体经验与"历史理性"的结合,其内在作用机制则表现为"情理"结构。"道德辨别力"指向审美和谐,即要求在心性主体与历史语境和当前语境之间达至充分的和谐,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299.
《尚书引义》是王船山重要的哲学著作。通过文本中以"实有"解释"诚",船山对《尚书》中的很多概念作了义理上的创造性阐发。船山以"实有"释"诚",既对"浮明""人心"所导致心物、天人、形上形下之割裂以及人的价值的虚落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时也强调了"诚"在天人之际维系和存续的动态历程,以避免对人性的抽象静观。由此船山不只强调了天人贯通的"诚"的根源性价值,而且把人的实存性存在及人所面对或创造出来的实有世界都作了价值上的肯定。船山以实有义、公有义、固有义丰富了"诚"的内涵,努力沟通应然与实然以揭示人的本真存在。通过《尚书引义》"诚"的阐发,透显出船山坚定的儒家价值立场和强烈的实有精神。  相似文献   
300.
"义利之辨"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的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的乃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的过程中如何衡估与裁断"利"的问题。具体说来,由孔子所开启的"义利之辨"是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