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论、道义论",应该被浓缩为儒家、休谟、斯密代表的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康德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和边沁、密尔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功利论。  相似文献   
12.
《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聊斋志异》多写花妖狐媚、神仙鬼怪。但此篇却不写此等内容,而是纯粹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在整部《聊斋志异》中显得有些独特。我们透过《聊斋志异》的花妖狐媚,固然能看到现实百态的折射,但折射毕竞是折射而不是直射。虽然在蒲松龄生活部的那个年代,世道昏暗、公道不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而我们却在《田七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真诚、质朴、知恩图报、杀身成仁的举动,世道茫茫,恨七郎之少也!从此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与继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校“三疑问题导学”课堂实践越来越深入,对于什么是“三疑问题导学”我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在自己执教的班级进行了第一轮的课堂改革实践。经历了这轮课例研究,一些感想与启发,记录一二。  相似文献   
14.
《易·彖传》说《颐》、《大过》等十二卦时,分别用到"时"、"时义"、"时用"三个概念,此三者内涵实可作为六十四卦卦义之通例。若详绎此《周易》"大时之义",对认识儒学《易》理乃至全部儒学思想体系,意义所关至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启动任务范式的改进,运用3个实验全面考察了复合社会范畴本身的熟悉性和兼容性对复合社会范畴刻板印象中抽象表征和样例表征策略运用的影响。实验1分别以熟悉的、不熟悉且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的复合范畴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对熟悉的复合范畴采用抽象表征,而对不熟悉且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的复合范畴的表征采用样例表征;实验2以熟悉且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的复合范畴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对于熟悉但构成范畴不兼容的复合范畴的表征也采用样例表征;实验3采用相同的实验范式,在描述和定义两种启动任务中设置子范畴间兼容的刻板特质词和不兼容的刻板特质词,选择与实验2相同的复合范畴"男中学教师"为目标群体,更加严密地证实和整合了实验1与实验2的研究结论。3个实验的结果说明复合范畴刻板印象的表征关键取决于兼容性,一旦复合社会范畴的构成范畴在刻板印象上不兼容,那么对于这一复合社会范畴刻板印象的表征采用样例表征。当构成复合范畴的两个子范畴之间兼容时,熟悉性成为刻板印象运用抽象表征还是样例表征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内群体的刻板印象还是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对熟悉的刻板特质词的表征运用抽象表征。  相似文献   
16.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是对《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考辨、阐释解说。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既以《左传》《国语》筮例作为创立“尚氏学”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之一,又将“以象解《易》”的方法用以阐解《左传》《国语》的筮例,颇具特色。本文考察了尚先生以象解筮的具体内容,辨析了“尚氏说”的自洽性,并就“尚氏说”中“观象”与“用象”、“易理”与“义理”等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汤若望神父在崇祯12年(1639)11月呈皇帝疏中有:“天主者,天地真主;主天亦主地,主神主人亦主百物。”是“天主”译名较早文献之一。它明确界定了天主教所指“天主”的实质内涵,并阐明它完全区别于《史记·封禅书》中的八神之首的天主,亦  相似文献   
18.
阴国恩  张阔  王敬欣 《心理科学》2003,26(4):731-732
1 引言 类别学习和概念形成,既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人类组织和贮存知识的基本方式。自上世纪50年代Bruner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经典研究之后,分类及分别学习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以往的分类研究多以事物的感知特征为出发点,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基于相似性的加工);而在基于理论的类别观被提出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分类活动中自上而下的加工(基于知识的加工)开始受到重视,知识效应问题成为概念心理学领域的新热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望为深入理解概念和类别形成的机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义利问题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义利问题又成热点 ,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义利元问题、中国传统义利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问题、中外义利问题比较以及马克思主义义利问题等方面 ,体现出研究深度不断推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兴周 《现代哲学》2012,(6):98-105
荀子认为,"群"使人得以生存,重建社会秩序的目标是"群居和一",包括群的质量保证和群的规模扩大。"明分使群"是荀子建构社会秩序的形式,"分"使"群"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秩序和职业分工体系构成了"明分"的主体内容,二者纵横交错,构织成一张社会秩序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义"又使"分"成为可能,"义"代表"公",也就是"群"的利益和价值;"义"的对立面是"利","利"代表"私",也就是"己"的利益和价值;荀子希望建立群己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为他重义轻利但不弃利;荀子比孔孟更加无条件地强调社会利益,比孔孟更为右倾。荀子认为"礼"使"义"成为可能,"礼"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路","乐"和"刑罚"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两条"辅道";和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礼"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外在的、人为的、强制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