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临床医护人员视角,阐述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生前预嘱等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具体分析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的发展与需求以及在我国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包括文化习俗、相关认知度、法律法规、医疗资源等,并就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包括构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临床应用专家库及共识,强化医患有效的沟通、推动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实施等。总之,我国将预立医疗照护计划、预先指示合法化及普遍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在政府、学者、实践人员、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82.
王继 《现代哲学》2020,(1):105-112
胡塞尔的触觉观是常常遭到忽视的一个主题。提到现象学直观,一般会将其与视觉联系起来。但在胡塞尔的诸多文献中,视觉与触觉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他认为触觉是元感觉场,强调触感知相对于视感知的优先性,进而将触摸行为视作实践活动的基础。不过,胡塞尔的这些表述大多是零散、不完善的。本文将通过触觉的双重立义特征来探讨其元感觉场地位,引出其作为元实践场的意涵;然后着眼于元实践区域中对象和主体两个维度的原初显现,将触觉优先性放入机械力和能力如何被给予和类比的问题中进行解释,以此对触觉在实践中的基础地位做一个新的系统性阐发。  相似文献   
83.

基于新公共卫生视角,对死亡素养的概念起源与内涵、评估工具、养成方式、发展前景进行探讨。死亡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生命末期与死亡相关的沟通与实践在社区中常态化,帮助社区为生命末期的照护做好准备。死亡素养在我国的发展需基于社会文化情境,进一步拓展其文化内涵,开发适用于我国的死亡素养评估量表,并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与实践。此外,构建符合我国文化环境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如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死亡咖啡馆和在线死亡教育,以促进死亡素养在社会层面上的养成,帮助社区更好地应对临终与死亡相关的沟通、决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84.
马大姊妹     
毛颂恩 《天风》1996,(6):35-35
!l|J厂|.|﹀“l||Llt.l\l日11日以匕匹 (一)l’〕夕卜暂立迟到教堂正在祈祷马大请你勿扰他人门外暂立同心祷告祈祷结束轻步进堂马大姊妹@毛颂恩  相似文献   
85.
《天风》1994,(5):46-48
中国基督教协会为了供应全国各地教会牧养工作和信徒读经的需要,连年来十分重视圣经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从1980年至1993年底,全国两会已印刷、供应了900万本圣经。 在1994年全国基协将再印200万本圣经,供应各地教会。  相似文献   
86.
刘南阳 《学海》2014,(2):184-190
一般认为,公元一世纪末,犹太拉比制定异端祝祷咒诅基督徒,以便把基督徒驱逐出犹太会堂,这是导致基督教在二世纪初从犹太教分离的关键因素。而近期研究对异端祝祷最初的谴责对象,以及拉比何时建立对犹太会堂的控制,都有争议。本文对上述争议进行分析,探讨异端祝祷的最初文本、谴责对象,并结合拉比权威在犹太社会中确立的过程,评估异端祝祷实际产生的影响,认为异端祝祷不足以作为基督教与犹太教于二世纪初分离的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87.
<正>当代大学生为什么需要艺术教育?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回应当代大学生成长当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如何充实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如何完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普及艺术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怡情、以情立德的整体效应,可以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8.
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个“德”字如果没有立起来,教育的未来,民族的明天,实在难以想象。“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共同育人的大环境。对学校来说,就是耍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什邡市七一中学为“特殊党费”全资援建学校,建校四年来已初步形成了红色校园文化育人特色,以红色教育引领学生立德树人,并作为德育工作的宗旨和目标,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9.
由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0’Connor)创作的短篇小说《格林立夫》,讲述了父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义生存状态。本文评述了梅夫人反叛她在男性主导社会中的传统形象的注定命运。  相似文献   
90.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保罗·库尔茨(Pau·lKurtz)。这篇文章是库尔茨教授的代表作《禁果—人文主义的道德规范》(ForbiddenFruit:TheEthicsofHumanism,PrometheusBooks,1988)一书的序言。该序言包括三个部分:一、认知善与恶;二、没有上帝的道德规范;三、耶稣、摩西、穆罕默德与苏格拉底。本期继续上期,刊出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如果宗教的根基被消除,道德不会崩溃。人类查阅圣经或可兰经,求证其信奉的戒律或道德准则,是自欺欺人。因为有神论的宗教仅仅是人类幻想的延伸,没有独立的本体。实际上,人类的行为是由历史文化传统来判定的。所有道德体系的构建都是源于人类的愿望和意图。当我们打破有神论幻想的束缚,才能认知完美的道德范畴。正统宗教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放置障碍,阻止后现代科技社会的创新。有神论的道德体系追求保护古老的教义法则,其源于专断、谬误的基础。“没有神拯救我们”,“我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人文主义的道德,比超自然主义的道德更加诚实可信,因为它放弃了虚构的神话,勇敢地面对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