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抑郁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以301名大学生(年龄=19.15±0.63岁,年龄范围为17~20岁)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关键环境因素(儿童期受虐和主观幸福感)和重要位点(MAOA基因rs6323和TPH2基因rs17110747)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抑郁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儿童期受虐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儿童期受虐和大学生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2)主观幸福感在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 MAOA基因rs6323和TPH2基因rs17110747多态性在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抑郁症状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rs6323位点G/G与T/T纯合子和rs17110747位点G/G与G/A基因型,携带rs6323位点G/T和rs17110747位点A/A基因型个体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症状的负向预测更强。  相似文献   
92.
愤怒是因愿望落空、目标受挫或边界被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指向他人的愤怒即为人际愤怒。人际愤怒对接收者的影响有争议,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弊端极大,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是可资利用的工具。这种分歧可能源于评价指标、参照对象和应用场景的不同, 有必要用元分析系统考察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本研究对67篇文献, 总样本量为15462人的185个效应值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人际愤怒会让接收者让步更多、亲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解决行为提升, 同时情境不公平感增加, 对愤怒表达者的态度和能力评价均降低, 这些效应受接收者文化背景和相对权力大小的调节。这提示人际愤怒利弊相依, 能改变愤怒接收者的某些行为, 却增加对表达者的消极评价, 应视情景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93.
采用内群体认同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听障朋友支持问卷对366名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青少年(10~12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听障青少年群体认同中的不同维度(满意度、团结性和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听障朋友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群体认同的满意度、团结性、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听障朋友支持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听障朋友支持仅在群体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107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三者与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相关;(2)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3)技术冲突和疲惫感分别在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单独中介作用,并且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还能通过技术冲突-疲惫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对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介、对其进行心理社会适应服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
用三个研究探讨了人们在追求幸福时更倾向使用加法策略还是减法策略,以及这种策略使用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采用访谈法,初步探讨人们追求幸福时的策略使用倾向;研究3使用研究2编制的个体追求幸福的策略使用倾向问卷,进一步探究人们的策略使用倾向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人们在追求幸福时倾向于使用加法策略。(2)加法策略使用倾向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减法策略使用倾向不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3)加法策略使用倾向正向预测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消极情绪;减法策略使用倾向对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均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加法策略和减法策略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预测主要体现在消极情绪上。  相似文献   
96.
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的思想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先秦及汉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已经有了把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思想;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则坚持无客观标准论,他们要么直接坚持主观标准论,要么认为根本无是非标准可言;宋、明、清时期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坚持以客观事物或事实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与此不同,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则提出“行”标准说,这种颇具光辉的哲学思想,使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的探讨大大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7.
为考察影响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内在机制,该研究采用体育锻炼量表、自尊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及Campbell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对521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人际关系困扰与体育锻炼、自尊及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体育锻炼、自尊、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人际关系困扰和自尊在体育锻...  相似文献   
98.
摘 要:为探讨父母物质惩罚与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438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物质惩罚与儿童主观幸福感、睡眠质量之间呈现显著相关;(2)物质惩罚既能直接预测儿童睡眠质量,也能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预测睡眠质量;(3)友谊质量能在物质惩罚对儿童睡眠质量的中介中起到调节,对高友谊质量的儿童来说,物质惩罚对幸福感的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作为物质型教养行为之一的物质惩罚对儿童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提高儿童的幸福感及睡眠质量提供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99.
采用筛选图片时间任务作为被试利他意愿的指标,考察在两种主观时间流逝速度(时间飞逝和时间缓慢)条件下,被试(时间定价组和非时间定价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非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和缓慢条件下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但是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条件下比在时间缓慢条件下利他行为时间明显较短。结果表明,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条件下充分显现时间的价值,减少利他时间,而在时间缓慢条件下,在可接受的时间成本范围内,被试表现出较为乐于助人,证实了主观时间流逝速度会对个体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0.
一、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偏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员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员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