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正伦理学涉及人际关系及行为的规则,"人"是伦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有关"人"的理念也出现了一个从敌我阵营中的人向作为国家公民的人乃至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的重要转变。这就促使伦理学界反思,这种"人"的图景的巨大变化是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时代现象、国际现象和历史现象。对人的图景的历史变迁及其内  相似文献   
94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27日至29日,来自国内部分高校、期刊社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在河北大学召开了"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  相似文献   
943.
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关于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休,其实,这一问题涉及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理论争论,即如何理解实践哲学中的客观性观念。任何规范性的实践原则要想具备规范有效性,如果不能够获得某种普遍有效的客观性解释,就很难将其确立为指导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或政治规范。因此,与之相关的客观性问题就是关键所在。核心问题是,在实践哲学领域中,是否存在这类客观性?如何理解这类客观性?要合理地理解这些问题,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背景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44.
正2013年10月,《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2012)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已出版10卷。《年鉴》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所编辑出版。《年鉴》编委会主任为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主编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小  相似文献   
945.
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个人主义思潮——权利个人主义和道德个人主义。权利个人主义主要是感性的,它强调个人获取和占有财产、追求幸福的权利(洛克)以及得到个人安全的权利(霍布斯)。这种个人主义实际上主张权利高于责任,权利优先于责任。道德个人主义主要由康德建立,在康德的笔下,个人上升到了道德人格的层面,他超越了欲望满足阶段,在内心中给自己制定了道德法。这种道德法是具有理性精神、获得了独立、能够自主自律的现代人给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道德个人主义主张责任高于权利,责任优先于权利。在当代中国,权利个人主义大行其道,道德个人主义"芳踪难觅"。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程度将日益提高,中国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公民社会。具有公民精神的中国人将同时坚持权利个人主义和道德个人主义,并使两者达到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946.
周敦颐认为,人的性命有本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在本然层面,人人皆直承终极大宇宙根基根据之诚而来,拥有纯粹至善的性命本然;在实然层面,人因禀受气质的差异而具有了不同的人性。前者是人成就圣人的充足资源,后者的障蔽可以超越。成圣成贤不仅可能,而且应当。为此,人应尊道贵德,作无欲主静和思的德性涵养修为工夫。周敦颐以此推出了其人性论与德性修养理路,初步构设出了一个以性命心性论为根基的、贯通天人的思想系统,为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厚重基石。  相似文献   
947.
王荔 《美与时代》2014,(9):108-108
素质与修养,就是个人认识、情感、意识、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一个人只有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的履行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养成良好的内在素质。也就是一个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给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48.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49.
赵越 《美与时代》2014,(3):150-150
行为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界的焦点,但对行为艺术好坏的评定则是一件困难又不可回避的事情;试图通过从起源、发展的角度,给中国当代行为艺术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50.
王彩凤 《美与时代》2014,(10):70-70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当前社会,要达到事业或交际的成功,情感交流的有效性早已经被达成共识,情商在一个人的成功面前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高情商,如何达到和他人的有效沟通,审美教育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