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王锃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3,45(5):538-545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 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 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 发现在意识层面, 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 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 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 实验结果发现, 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 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 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 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 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 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 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相似文献   
152.
采用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市3所普通中小学四、六、八、十年级的755名学生为被试,探讨班级氛围在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男生的外化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女生,其感知的班级氛围显著低于女生。而男、女生集体道德情绪与集体责任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学生感知的班级氛围随年龄的增长先下降再上升,八年级时最低;集体道德情绪和集体责任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小学生(四、六年级)的集体道德情绪和集体责任行为得分均比中学生(八、十年级)高,高一(十年级)学生的得分处于最低水平;(3)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的关系受班级氛围的调节。与消极的班级氛围相比,积极的班级氛围能够弱化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的负向关联。结果揭示了积极的班级氛围对外化行为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改善这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3.
特质特性是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重要调节变量。已有的研究表明,可观察性高的特质容易判断,判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更高;特质的可评估性干扰了自我知觉的准确性,与中性特质相比,可评估性特质的自我—他人一致性更低;与清晰特质相比,模糊特质的自我—同伴判断间的一致性更低,且随特质模糊性的增加而递减。不仅如此,特质特性经常与其他因素如熟悉度交互作用于人格判断的准确性,在考查特质特性的作用时,必须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将该变量与特性匹配、特质分类、个体差异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54.
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包括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两大成份.智慧可分为常规智慧与应变智慧、群体智慧与组织智慧、个人智慧与一般智慧、德慧与物慧等,可用三维智慧量表、自我评估智慧量表以及智慧发展量表等进行测量,并与年龄、性别、文化、教育、人格、思维方式、智力等存在重要关联.今后应该深入探究智慧的概念与结构,拓展其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与教育策略以及开展中国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5.
贪婪是人性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经常讨论的话题.本文首先梳理了贪婪的概念,并将问题聚焦在对于物质的贪婪上.然后总结了贪婪的特点,并提出贪婪的定义.接着阐述了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对贪婪的态度,以及贪婪动机如何影响自利行为.贪婪决策是个体决定是否做出贪婪行为的心理过程,受到自我意识和情绪的影响.贪婪决策过程模型整合了控制性、自动化两类加工方式,阐释了自利倾向与道德自觉相互作用的机制.本文对以上内容逐次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6.
早期马克思作为激进的人本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象及其道德意识进行了多方面的道德批判.他主要以人的“类本质”假设、道德的“类生活”机制、道德与经济规律的关系论述为思想架构,对道德的理念、实践、法则做出了深刻的哲学分析和诠释,形成一系列睿智而独具学理建树的、关于道德的元哲学理念.它们既是生成唯物史观的思想元素,更是伦理学说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7.
制度、规则的权威受到挑战,行业潜规则大量滋生,是当代中国生活秩序和道德生活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对此国人虽有诸多不满,一些人却还是选择依照潜规则行事.原因在于,潜规则较规则制度更为有效,追逐功利较坚守道义更为实际.而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除了制度的不健全、国民道德素质存在问题之外,在国民看来,执政者的形象及其工作作风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8.
胡发贵 《学海》2002,(2):149-151
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 ,由此也极大地影响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 ;本质上 ,道德是一种软性制约 ,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更为彰显和加剧了道德权威的弱化  相似文献   
159.
多层面地认识医患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从“医”的社会分工形成起 ,医患关系就出现在人类社会。千百年来 ,医患关系古朴、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患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值得重新认识。医患关系是医 (方 )与患 (方 )自然形成的、自愿结合的社会人际关系。在患者基于自己 (或其亲属 )的选择 ,发出求医行为后 ,在接受医务人员医学诊疗服务时 ,患者与医方 (包括在医院工作的医、护、技、管理、后勤人员 )形成了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在特定时间内 ,特定环境下 ,特定情境中 ,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医学生活的诸种关系中 ,医患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受多学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