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电影艺术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形态,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被创造,同时在创造过程不乏存在着权力因素的影响。权力与电影艺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存在着同构关系。本文以谢晋电影为例,探讨谢晋电影与其特定社会语境的关系,并从权力之于电影艺术的认证与控制和电影艺术之于权力的解构与重建两个方面,来探究谢晋及其电影艺术与权力的同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2.
在清代家具的装饰纹样中,蝙蝠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图案,本文通过对清代家具中蝙蝠纹局部造型的分析,采用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倒挂式蝙蝠纹和斜飞式蝙蝠纹各部位的基本造型规律,有助于对清代家具蝙蝠纹装饰纹样的造型形式的进一步探究,并能为现代仿清式家具的装饰纹样制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3.
一、清真南寺的历史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清真南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真南寺于明代崇祯九年(1636)就曾有“院落较小,房屋不多的简陋寺院”。(杨耀恩:《沈阳清真南寺考略》)而清真南寺的建造和规模扩大与辽沈地区的回族望族——铁氏家族密切相关,皇太极崇政五年(1633),铁氏家族在沈阳建立南清真寺(一说是清天聪元年,即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  相似文献   
184.
飞蛾与火鸟     
停电的夜晚,我点燃一只蜡烛,烛光在黑暗的夜色中跳动,仿佛一个弱小的生命在临死前的挣扎——无力、却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185.
杨泽泉 《美与时代》2014,(12):16-16
对于雕塑和公共艺术的概念已经延伸的越来越广泛,各种形式的公共雕塑与植物种植之间的搭配就变得越发常见而且相对重要。雕塑与植物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要为人的社会性活动创造外在的条件,对于雕塑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6.
影视作品中的"儿童美",既是影视作为艺术的主观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儿童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面貌,因而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价值。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儿童美",首先要构建起对儿童的尊重;其次要通过"外"与"内"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体态健硕、性格健全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形象也是现实中人们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187.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188.
为了保证学术性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端正对学术性论文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以及本着对本刊论文作者和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于2009年2月开始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9.
就山水画的功能而言,宗炳首次明确提出了畅游之说,它蕴含了绘画新的功能——怡情。后人从审美主体去理解和探讨山水画的功能,把画中之山水具有的怡情、怡性作用,归结为畅游与畅神,即可使观者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