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字"与"声"的关系时,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相似文献   
172.
严遵本姓庄,名遵(或作尊),字君平,隐居于西汉中晚期的蜀郡成都.班固作<汉书>时因避东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庄为严.<华阳国志>记载其"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与人臣卜,教以忠.于是风移俗易,上下慈和.日阅得百钱,则闭肆下帘,授<老>、<庄>.  相似文献   
173.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柔性品格不仅是先儒的基本取向,而且依旧体现在孔子思想中并为孔子所发扬光大,从而在后儒中有其长久而明显的表征。可以说,这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主线。这种柔性智慧主要表现在尚文不尚武、为仁由自不由他、重德不重法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4.
宋道发 《法音》2000,(3):29-35
引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著作今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传世。后世之鸿儒硕学,皆奉周敦颐为道学之祖。宋明理学始自周敦颐,亦为今时学界之定说。 关于周敦颐思想之渊源,明代黄绾所说颇值得玩味。他说:“宋儒之学,其人门皆由于禅。濓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1]黄百家则更述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及从东林常聪(总)禅师习静坐等事[2]。周敦颐亦…  相似文献   
175.
马一浮是20世纪中国的一代儒宗.他一生始终以六艺之学统摄一切学术,以发明自性为为学宗旨,完全漠视20世纪以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问题意识来整理、阐释中国传统学问的学术主流,笃守读书穷理、悟证笃行的为学方式,批评时人为学是徇物外求、舍本逐末,并讲学著述、兴办书院,培育圣贤种子,以传承六艺之学.他迥异时伦的学术取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6.
##正##风景总是在路上……去年夏天,应沙巴神学院的邀请,福建省宗教研究会一行6人前往马来西亚东部地区(简称"东马")访问沙巴华人教会。沙巴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州,有超  相似文献   
177.
原本以为我已将你忘记,可当我隔着马路看到你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其实,你一直都在我的心里,未曾离开过。(一)就像很多故事一样,我们因同学而认识。高中,那是一个不懂得爱的年代。因为太过年轻,不管对什么,理解的都是那样的简单和纯真。所以,对未来的一切,包括爱情,都怀有十二分的期待。毕竟,那是一个该做梦的年龄。  相似文献   
178.
孔子道德学说的实践性要求很强。通过对《论语》一书中“为仁”诸说的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直接或间接渗透着的谋求相应功利的内容,并进一步证明其“仁”学说的功利性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9.
表面看似驳杂,实则内容一致的《鹖冠子》一书,篇章彼此照应,既有总论篇章,也有分论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思想上逐步成熟的《鹖冠子》,经历了从初期的"天地人三者"、"兵者四义"、"五政道",到"以五为一",再到"以一度万"的过程,体现了黄老学的融会贯通的理论特色又不失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老庄道家发展至战国晚期的《鹖冠子》,不论在对形上学问题的认识上还是在对理想人格问题的认识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0.
"岂效荔枝锦,形惭癞葡萄。口苦能为偈,心清志方操。到底争齐物,从来傲宠豪。不是寻常品,含章气自高。"这是一首描写苦瓜的诗,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独行的"苦"味。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似乎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