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古代蹴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古代蹴鞠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部分:一是球类活动的起源及其蹴鞠活动的形成与初期发展;二是蹴鞠活动的初步规范化;三是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四是蹴鞠活动的演变及逐渐消亡;五是蹴鞠活动的对外传播;六是蹴鞠起源地与临淄。  相似文献   
12.
晚唐著名诗人许浑,系初唐高宗朝宰相许圉师后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太和进士,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官终郢、睦二州刺史.作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篇什.  相似文献   
13.
"一言以蔽之"与经典解释--孔子论诗考(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诗论>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一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一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关雎>之改"、"<燕燕>以其独"、"<鸤鸠>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姜建 《管子学刊》2005,(3):114-115
2004年7月,临淄被国际足联、亚足联正式认可为“世界足球起源地”.半年多时间过去了,齐文化研究界和临淄人民还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之中.但是,也有很多区外特别是省外人士对此提出质疑,他们以关于足球起源的“黄帝说”、“商代石球说”、“无终子嘉父做蹴鞠”说为依据,认为“足球起源于临淄”并非那么证据确凿.作为一个齐文化研究工作者,笔者刚开始时也颇感困惑,该怎么样答复这些人士的质疑呢?  相似文献   
15.
汉代齐都临淄的青铜冶铸业在承袭东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随着汉廷集权政治的逐渐强化,齐国封域动态萎缩,对铜矿等矿产资源的掌控力度愈显弱化。汉武帝时期,临淄的青铜冶铸业独立发展的地域性变成不可能,甚而衰落。  相似文献   
16.
荀子《成相篇》是我国说唱艺术的远祖,它是荀子于齐三为祭酒期间写成的,所以,它不是产生于楚国,而是产生于齐国都城临淄。东汉蔡邕在其《琴操》中所记载的《杞梁妻叹》,也是一首有说有唱的曲目,它所产生的地点也是在临淄。因此断言,我国说唱艺术的远祖在临淄。  相似文献   
17.
齐国玉器出土稀少,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为齐玉中的珍品。本文依据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玉环的用途及造型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休闲生活的视角对中国古代临淄蹴鞠与休闲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休闲生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起源于2300年前的古齐临淄蹴鞠既是一项充实休闲生活的文体娱乐活动,又是现代足球的母体,更以其极强的休闲性文化功能丰富着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蹴鞠与休闲生活,古为今用,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齐文化与蹴鞠运动--"足球发源于中国",中国蹴鞠在齐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足球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曾多次明确地指出:“足球发源于中国”;而中国古代的蹑鞠运动又源于何处?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地,今天见于文献典籍载录最早的是战国时代的齐国临淄。这一具有军事性和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从齐都开始,这是与齐国繁荣的经济、浓郁的文化、发达的科技、尚武的社会风习等是很有关系的。后来历经汉唐、宋代鼎盛时期,到元、明、清逐渐走向衰微。这一文化现象很值得我们今天加以挖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胡方 《管子学刊》2010,(3):49-52
战国时期临淄小城的修筑,是临淄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节点,使其空间形态出现了功能性导向的演变:在布局形式上,由宫城、郭城内外相套演变为小城、大城相互衔联。在功能配置上,以宫廷、官府为中心的政治性功能设施,部署于小城,形成以宫为核心的政治功能区;而市、手工业作坊等经济性功能设施,分布在大城,形成以市为核心的经济功能区。在地形利用上,将宫城布置在西南部地势高亢处,以利于防守和排水。这种演变趋向,表明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越来越贴近政治、军事、经济功能的实际需要,逐渐从形式上的规范走向功能上的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