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刻骨铭心的打击,发生在1991年。由于写作过度,左眼突发视网膜剥落。医生要我立即住院。非常遗憾的是,虽说大夫尽了力,可是手术不成功,我的左眼几乎完全丧失视力。医生对我发出警告:放弃写作,改做别的用眼不多的工作。要不,另一只眼睛也保不住!对于我来说,放弃写作是不  相似文献   
22.
吴杨 《美与时代》2023,(2):54-57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一个世纪以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中国画的改革者们总试图从中国画的命根子上开刀,改变或取消其赖以存在的工具和材料,赶走书法,打倒笔墨,取消传统。其实,这种观点既武断又幼稚。无论中国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其产生、发展始终都离不开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丰厚的滋养地。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书法,进一步说是书法的笔墨精神,乃中国画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撑。因此,取消了书法,取消了笔墨精神,中国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成为畸形儿,甚至最终走向灭亡。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多角度探究书画的内在关系,并结合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及艺术发展规律来论证中国画。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保障,即有书法、有笔墨的参与,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应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24.
书法最重要的特质是用高质量的线条来进行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高质量的线条来自于合理的笔法学习及长期刻苦的训练。笔者认为,唐人对笔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完善的中锋用笔法则。唐人最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楷书,从唐代开始,楷书成为学习书法的基础,从宋代开  相似文献   
25.
在水墨人物写生中,结构的表现是基础,但也不乏情感因素;情感的传达是结构表现的升华,但它仍以结构为依托,否则写生就失去了意义。仅以结构的准确或情感的投入为尺度衡量写生作品都是不全面的。结构的表现唤醒了画家的情感,而情感的传达为结构的表现灌注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6.
南齐时代的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起重要作用。谢赫分析了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形需要技巧,神进入品位,从而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27.
<正>程兆星,1957年生,山西阳泉人。1985年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防空兵指挥学院副教授。作品参加全国第七、第八届美术作品展,第八届全国美展评为优秀作品;入选第七、九、十、十一届全国版画展;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绿色时空"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精品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日本"中国美术展";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银奖。曾在北京、郑州等地多次举办联展、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郑州市美术馆、青岛美术馆等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有《程兆星水墨作品》等多种画集。  相似文献   
28.
砚边随笔     
<正>在哲学这个层面上,一切事物都是同源的,即源于物质,其运动规律、道理都是相通的。在美学这个层面上,一切艺术都是同源的,即源于生活,其创作规律、道理都是相通的。强调"书画同源",只不过是说书画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一些,有着更紧密地联系,如部分字画原始同形,强调用笔、点、线的重要性,工具基本相同等。  相似文献   
29.
林树丰 《美与时代》2023,(1):114-116
归于陆柬之名下的《文赋》卷,既有上追魏晋之精神,又有汲古出新之面貌。乍看之下朴实无华,细观之后愈耐人寻味。或见兰亭雅集之际心手双畅,纵横睥睨,心摹手追魏晋古法,点画间见书者之天地胸襟,率真冲淡,历久弥新。从古法用笔、兰亭笔意详细探析《文赋》中的书意精神,分析其审美特征与影响。  相似文献   
30.
文盲     
甲:不会使用电脑的就是文盲。乙:我同意你的说法,不过,反过来看,会使用电脑的,也可能是文盲。甲:胡扯!哪有文盲会用电脑的?乙:你使用电脑几年了?甲(得意地):5年了。乙:请问,5年来,你还用过笔吗?甲:只有文盲还在用笔。乙:请把你刚才说的那句话用笔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