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征稿启事     
《中国天主教》真诚向教会内外的广大读者征集各种与宗教政策和信仰有关的稿件,稿件的内容、体裁、风格不限。我们欢迎神长教友对牧灵福传成功经验的推广交流,欢迎各地两会在教会事务管理工作中的感悟和体会,欢迎大家在社会服务、信仰生活中的见证分享。  相似文献   
42.
中国的德性传统始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代由儒家基本完成。构成中国德性传统的核心价值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哲学家提出的“用中于民”思想,其构成因素是顺天、保民、修己三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价值观念。殷商的“德”主旨是“顺天行事”,“天意”就是传达“天帝”的商王意旨;西周的“德”基本内容是“保民生息”,“民情”大致可以理解为普通人或下层人的基本生活要求;东周的“德”即儒家的德性观,完成了先秦德性传统也即中国德性传统的基本建构,使“修己执中”、“用中于民”一直成为影响后世的德性传统。  相似文献   
43.
能产生趣味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创意,所以趣味在生活中往往能博人一笑,这就是我们逐期收集全球趣味创意的设计之一。  相似文献   
44.
犹太裔作家以撒·辛格曾说:"世界有这么多的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细细数来,生活中值得开心的事真的不多,可烦恼、忧心的事情却总能碰到;生老病死、工作压力、生活负担……有研究发现,孩子每天平均会笑400次,而成人平均每天只笑15次。当我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和财富时,快乐去哪儿了呢?  相似文献   
45.
残灯 《天风》1994,(1):10-11
神爱我们,藉着圣经告诉我们,他有许多要赐给我们的恩惠,而且还常常在说到这些恩惠时,加上一个“必”字。“必得”、“必蒙”、“必要”、“必然”、“必指引”、“必成全”、“必保守”、“必欢呼”……所有这些“必”,都是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对我们讲的。我每逢读到这些“必”字,一缕感恩深情不期油然而生。我清晰地听见圣灵对我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46.
左越 《美与时代》2016,(9):118-119
在中国书法艺术两千多年来发展演变的长河中,《石门颂》为千古流传的著名碑帖之一,它是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典型代表。《石门颂》这件作品给书法界增添了无以言说的书写空间,它以苍茫大气的用笔特点加以独特的书写材质,形成特有的汉隶摩崖刻石,富有韧性、纵横开阖。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带给人别样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7.
徐晓鸿 《天风》2016,(9):24-25
原文:于是天题寺榜,额载龙书。宝装璀翠,灼烁丹霞。译文:于是皇帝亲自为景教寺题写了匾额,寺门上出现了御笔题词。宝贵的装饰光彩斑斓,有如闪烁着红色霞光。原文:睿扎宏空,腾凌激日。译文:皇上的题词宏大空灵,腾跃激荡如长虹贯目。原文:宠赉比南山峻极,沛泽与东海齐深。  相似文献   
48.
49.
“中”、“中庸”、“中和”平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它是由“中”和“庸”二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事物的核心,又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与和谐的表现,它贯穿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死亡的全过程。万事万物始于中而又止于中。道从中出,中即道。“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反映了儒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哲学上本体和认识论范畴。“中和”则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得和谐。“中庸”是就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言,“中和”则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而言。  相似文献   
50.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2):36-37
本期中这位居士的处境,我感到似曾相识。我们生活中也有些盲目贪求奢侈的人,不认识自己的无明,反自以为“天经地义”,视正常生活者为“有病”,是“傻瓜”。为这些人生气固然有理,但也大可不必。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杂譬喻经》。故事中的国王确实多智,当他发现众臣食恶雨而发狂后,能理解他们,也能容忍他们。在群臣醒来之后,再开导他们。这看来荒诞的故事,却实在是含意深刻,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