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中国穆斯林》2012,(6):39-39
应中阿合作论坛中方秘书处邀请来华访问的阿拉伯国家青年代表团一行50人,于2012年11月20日上午参访了中国伊协。中国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副会长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会见了来访客人。  相似文献   
32.
译者按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日本友人额贺章友先生特地撰写《中日佛教交流战后五十年史》一书,在日本《中外日报》上连载,深情回顾了两国佛教界高僧大德冲破重重阻力,推进中日友好事业的感人事迹。今年5月又值赵朴初会长逝世两周年,为了纪念先德、不忘历史,缅怀两国佛教界先贤筚路蓝缕、开创和平友好事业的殊胜因缘,现将该书的“前言”和第一部分“佛像渡日”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3.
先验主体性与客体性尽管在概念上相互对峙,但作为人类经验与实践的出发点,它们在运作上却从一开始就是浑然一体的。构成主体性是让在时空中对象化了的客体呈现在主体面前并获得意义的意向结构,意动主体性却是让主体获得目的性并将目的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象化的意向结构。在构成主体性和意动主体性之间的互动中协辩理性的介入,是使规范伦理学有可能在交互主体性的平台上展开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4.
邓联合 《学海》2002,(3):129-131
被冯友兰本人及众多学者忽视的《新世训》一书实质上在“贞元六书”构成的新理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该书一方面是此后的《新原人》的诱发性著作 ,另一方面也开始凸显了冯氏新理学体系中本体形上学和人生哲学断为二截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5.
有多久了,我不曾用笔写下一封信?而我的最后一封信,大概还是写在十多年前吧。那时候,人在深圳,虽然身旁有爱人相陪,但故乡的父母仍是我心中最深切的牵挂。于是,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拿起笔,写封信寄回家去。但渐渐  相似文献   
36.
希望是火,失望是烟。生活便总是一边点着火,一边又冒着烟。有时理想和现实总是相距那么遥远,多少次筑起的梦想堡垒,被现实一次次地摧毁,要明白困难和不顺是在所难免,少一些失落,多一份清醒,给自己一份执著。人生不相信眼泪,命运鄙视懦  相似文献   
37.
当年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进修,老师讲解镜头画面的组接技巧,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有3个镜头,一把枪、一张笑脸、一张恐惧的脸,按不同的顺序进行组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38.
法言坛是川西地区传承久远的火居道坛,刊行于清代中晚期的《法言会纂》是该道坛的科仪本。法言坛从清代中晚期流传至今,具有地方道教的鲜明特色。本文根据对什邡大王庙法言坛中元法会的田野调查,对法言坛的传衍及刘门概况、法言坛中元法会的坛场及法师、法言坛科仪的仪格程式等进行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39.
张琳 《佛教文化》1995,(6):9-10
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邀请,日本佛教友好人士访华团一行九人于1995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天津进行了友好交流访问。 10月15日,日方代表团分乘两个航班到达北京,赵朴初会长携夫人亲临机场迎接,令日本友人十分感动。在机场贵宾室。  相似文献   
40.
箴言     
《中国宗教》2012,(2):46+50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生尝论坐忘之道。天隐子司马承祯据之而赋《坐忘论》,其言玄理甚精要。坐忘之说遂广为人知。今有良友刘奕君名书斋曰"坐忘堂",以感悟坐忘之深意。是作《坐忘铭》,以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