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能产生趣味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创意,所以趣味在生活中往往能博人一笑,这就是我们逐期收集全球趣味创意的设计之一。  相似文献   
62.
犹太裔作家以撒·辛格曾说:"世界有这么多的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细细数来,生活中值得开心的事真的不多,可烦恼、忧心的事情却总能碰到;生老病死、工作压力、生活负担……有研究发现,孩子每天平均会笑400次,而成人平均每天只笑15次。当我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和财富时,快乐去哪儿了呢?  相似文献   
63.
《天风》1996,(5):46-47
本刊综合消息 今年3月1日,1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基督徒妇女都参加“世界公祷日”,共同祈祷。这次的主题是“神呼召我们回应他”。由海地教会妇女编写礼拜程序,并要求大家为她们代祷。 在中国基督教妇女事工委员会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64.
一个民族对于时间的把握方式和认识,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够体现人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时间概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认知和把握时间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汉民族如何掌握“时间”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古典文献中窥得一斑。《说文》取象于日构成了一个“时间语义场”,保留了一个完备的时间意象群。而今我将根据这些词汇的解释对这些时间词进行排序,以期能够更完备的理解这些时间词。  相似文献   
65.
湖南省汉寿县于1989年5月7日至9日召开了伊斯兰教第一次代表会议。代表57人,特邀代表5人,列席参加7人,会议通过了伊协章程,选举产生了以黄仁忠阿訇为会长,  相似文献   
66.
残灯 《天风》1994,(1):10-11
神爱我们,藉着圣经告诉我们,他有许多要赐给我们的恩惠,而且还常常在说到这些恩惠时,加上一个“必”字。“必得”、“必蒙”、“必要”、“必然”、“必指引”、“必成全”、“必保守”、“必欢呼”……所有这些“必”,都是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对我们讲的。我每逢读到这些“必”字,一缕感恩深情不期油然而生。我清晰地听见圣灵对我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67.
左越 《美与时代》2016,(9):118-119
在中国书法艺术两千多年来发展演变的长河中,《石门颂》为千古流传的著名碑帖之一,它是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典型代表。《石门颂》这件作品给书法界增添了无以言说的书写空间,它以苍茫大气的用笔特点加以独特的书写材质,形成特有的汉隶摩崖刻石,富有韧性、纵横开阖。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带给人别样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68.
徐晓鸿 《天风》2016,(9):24-25
原文:于是天题寺榜,额载龙书。宝装璀翠,灼烁丹霞。译文:于是皇帝亲自为景教寺题写了匾额,寺门上出现了御笔题词。宝贵的装饰光彩斑斓,有如闪烁着红色霞光。原文:睿扎宏空,腾凌激日。译文:皇上的题词宏大空灵,腾跃激荡如长虹贯目。原文:宠赉比南山峻极,沛泽与东海齐深。  相似文献   
69.
70.
“中”、“中庸”、“中和”平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它是由“中”和“庸”二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事物的核心,又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与和谐的表现,它贯穿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死亡的全过程。万事万物始于中而又止于中。道从中出,中即道。“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反映了儒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哲学上本体和认识论范畴。“中和”则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得和谐。“中庸”是就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言,“中和”则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