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0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近年来, 工作嵌入(Job embeddedness)作为解释员工离职和留职的新视角, 逐渐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根据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176篇工作嵌入相关文献, 分别从研究视角、内容分析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评述工作嵌入的影响结果。基于此, 总结出6种理论视角:资源保存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工作-角色依附理论、未来时间透视视角和传染过程视角。以内容分析的方式呈现关于工作嵌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不同视角下工作嵌入影响结果的具体研究情况。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构建团队工作嵌入理论模型、聚焦跨文化比较下工作嵌入的溢出效应、关注工作嵌入的双刃剑效应以及突出子维度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工作非一成不变。即使组织借助工作设计设定了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员工也会出于维护积极自我形象、控制感和与人建立联结的核心需求而开展工作塑造——主动调整对工作的认识、工作任务和人际交往——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尽管工作塑造的前因后效研究已较充分,但较少研究触及自我认同这一核心。鉴于此,本研究以自我认同理论为主线,探寻当个体面临重大外部挑战时,如何通过自我提升与自我防御两种机制应对环境变革,进而借助工作塑造及工余塑造完成自我认同的重构。通过4个研究探讨消除自我认同威胁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握自我成长机会作为自我提升机制,揭示工作环境重大变革激发个体自我塑造行为的中介机制;基于压力应对的认知评价模型,探讨个体特征在初级评估阶段,组织情境特征在次级评价阶段的调节效应;开展现场干预研究,探讨结合自我建构进行工作塑造的效果。本项目将工作塑造和自我认同重新连结起来,构建了工作环境变革情境下个体自我塑造的双路径模型,以望对两个领域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113.
本研究基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探讨了不合规任务对新员工工作投入的动态影响机制。通过收集分析71名新员工连续5个工作日的追踪数据发现,不合规任务会诱发新员工的不愉快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投入,工作成长观能够有效缓冲这一负面影响。以上结论拓宽了不合规任务的影响后果,并为如何干预不合规任务给新员工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4.
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当前企业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产生了无边界的工作特征,工作和家庭领域高度重叠,改变了以往工作和家庭可区分的研究和实践前提。为此,学者开始提倡顺应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促进工作和家庭融合。然而,基于这一管理思路的企业实践却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果。这让我们不禁重新思考:在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发展趋势下,我们更适合采用以往的工作-家庭区分思路,还是当前的工作-家庭融合思路,抑或是其他新的管理思路?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弥补资源保存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不足,探讨团队虚拟性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家庭整合行为,采用怎样的管理思路进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的效果。本研究为数智化变革下的工作-家庭平衡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推动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指导企业从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5.
爱心     
《天风》2009,(11):33-33
福建霞浦县教堂完成灾后修缮工作 2009年8月,强台风“莫拉克”在福建省霞浦县境内北壁正面登陆,邻近的盐田牧区的盐田教堂、东风塘教堂,北壁牧区的北壁、牛栏头、上岐、下岐等两个牧区6所教堂遭受不同程度损坏。台风发生后,基督教全国两会迅速联系福建省基督教两会,了解受灾情况,并从备用金中拨出10万元用于灾后修缮工作。在上帝的带领下,在众同工和信徒们的齐心努力下,至9月底,霞浦县的教堂修缮工作顺利完工。  相似文献   
116.
"西部儒学"是指在西部地域生长、传承及发展的儒学,呈现出与中原儒学、东部儒学等同中有异、自具特色的儒学形态,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学与地域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重要表现.目前学界对于西部儒学的研究,逐渐形成地域儒学、丝路儒学、民族儒学等雏形,将儒学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有机结合,昭示了儒学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7.
《中国宗教》2021,(3):4-4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 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宗教工作,报告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8.
“天主的子民”及其教会学在“梵二”会议之后一时曾传遍普世。这一概念的提出,使许多国家天主教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会一改过去古老的面容,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实际上,“子民”在旧约圣经中用得很多,以色列民族曾以“天主的子民”自傲。在新约中,关于教会的论述有一百多个,其中相当普遍与重要的一个便是“天主的子民”。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0.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 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 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 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 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 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