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0篇
  39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传统中国画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面貌,向西方学习。色彩并非是中国画的短处,只是与西洋画对比显得更为含蓄更为婉转,因为墨色本身就是中国画色彩中的一种颜色。在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说,随着物象种类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色彩,便是中国画用色之基础。  相似文献   
242.
殷丽,1966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1992年至1993年进修于北京画院,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任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中国画艺委会常务理事、信阳市文联副  相似文献   
243.
高敬安,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河南省书画学会副主席、荆浩书画院院长。当代全国百杰画家之一。其作品曾入编《国画家》、《收藏家》、《美术》、《中南海书画收藏集》、《中央党校书画收藏集》、《中央电视台书画收藏集》、《中国画百家》、《当代山水名家画稿》、《当代花鸟画名家》、《首届中国美协会员精  相似文献   
244.
牡丹纹考     
装饰纹样演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审美特征变迁的历史。牡丹纹的衍化历经千余载,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史中,可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借助牡丹纹的探溯,概览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和汇流,最终可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花卉纹样成为装饰定式。此外,考察牡丹纹的造型衍变与内涵拓展,无异于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装饰特征与演变过程,对当代装饰设计的诸多领域应用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45.
素描教学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其技术训练要有相应的思想观念作指导。素描是要解决造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在素描教学中,素描头像的训练除了目的性之外,还必须掌握头像造型的规律和方法。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从整体上来观察对象;还要培养立体的观念,用线条的明暗来表现素描头像。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头部形体结构比例和五官的造型特征。作者的感受和艺术素养也决定着艺术表现,所以在素描实践中,要讲究艺术规律和表现。  相似文献   
246.
《小城之春》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被推上中国电影的巅峰,获得重新的认知。《小城之春》的声画语言立象以尽意,以物象来表征人物的心理、情思;电影的构图,较多地借用了中国画的空白、静照等美学思想,使人们品味到韵味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观照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247.
陈文利,1971年6月生于河南省漯河市。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2000年至2001年就学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高修班。现为许昌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  相似文献   
248.
全球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唤起了我国艺术界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创造的重新审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也许本栏目可以助您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49.
本文以画家的视角,研究、分析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从中可以看到,画院开明的政策、有效的制度,尤其是兴办"画学"所形成的新的教育思想,把北宋绘画推向我国绘画史上迈绝前代的巅峰。它对中国画民族风格的形成、"写实"技法的完善以及中国画"诗化"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宫廷画家为迎合帝王的旨趣而创作,也是限制绘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50.
综观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以"泼墨泼彩"画的创造性最大。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解放了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表现语言,以自己的墨法独创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极大地张扬了色彩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