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790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849篇
  2011年   995篇
  2010年   656篇
  2009年   723篇
  2008年   841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554篇
  2004年   656篇
  2003年   403篇
  2002年   597篇
  2001年   437篇
  2000年   37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夜里的角色     
晚饭过后,身心完全从白天的公务中解脱出来,一时间竟无所适从,像刚刚卸了妆的一个角色,不知下一剧情如何展开。潦草地看一看新闻,瞅瞅身外世界的走向,就沉浸在书房中寻求精神  相似文献   
112.
葛晋卿 《天风》2002,(8):53-53
在学校的右侧,距离30米处住着一户人家,全家共4口人。一切重担全担于那位年逾古稀、体力衰微的老母亲肩上。就这位老人来说,丈夫和唯一的儿子已早逝,留下的是自己和一位患“神经病”的女儿(这位患神经病的姊妹是被丈夫抛弃的),还有两个外孙女,患神经病的女儿需常照顾,  相似文献   
113.
114.
我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应印尼总统苏哈托阁下邀请,于8月6日至10日,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在此期间,于8月8日,由两国外长代表两国政府在印难写都雅加达签署了关于正式恢复外交关系的备忘录;决定自是日起中国和印尼恢复两国间的外交关系。我代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对亚太地区两个大国结束过去、开始新的一页,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15.
正本刊讯为纪念赵朴初居士遗骨回乡树葬十周年和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成立十周年,10月11日,由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和安徽大学赵朴初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暨太湖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市举行。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展赵朴初研究和禅宗文化研究,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6.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观察、思考与表达"以及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音乐作品的教学方法是切实而有效的,可以提高《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质量。其中,前者属于教学过程理论的范畴,可迁移到其他相近学科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7.
房赢 《天风》2014,(5):2
<正>基督教全国两会接待香港基督教协进会访问团一行本刊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总干事(代)阚保平牧师,副会长(驻会)单渭祥牧师于2014年4月2日,接待了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会长袁天佑牧师率领的访问团一行10人。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深入学习抗震救灾精神,10月16日,中国道教协会广大道职员工参观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相似文献   
119.
郝丹 《美与时代》2023,(8):18-20
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幻境,运用有限的笔墨在无尽虚空中打造广袤空间。空白在山水画中起关键作用,与笔墨相衬,营造意境。虚之空白和实之笔墨共同构筑梦幻领域,引发观者遐想。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空白不可或缺,与笔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为空白源自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式,留白的功效恰到好处,甚至在没有笔墨的情况下,空白与画面中的形象融为一体,营造了虚实映衬的绘画效果,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通过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它在表达意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探索艺术家如何借助空白营造意境,实现人们寻求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0.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争论还在继续。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21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重大飞跃,往昔的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而完全被博物馆化了。有些学者则认为,人类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也有其不可断裂的连续性。然而,在这世纪末期,有许多人为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命运而忧虑,也有许多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事实上,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争论,有利于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深入讨论,也有利于各种学术观点的自我完善。鉴此,笔者试图对此发表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