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本文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72.
敦煌造像是用心灵辉映民族情结;云冈造像是对生命、对理想以气势讴歌;龙门奉先寺造像则是对人格与真实性情的刻划。这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三大石窟造像艺术千古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973.
宗教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强化爱国主义和宗教操守的重要体现,是服务社会和济世利人的根本手段,是牢固思想信仰、确保道风纯正的有力举措,是适应社会与提升个人修为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974.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在其衍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对应、固守它的文化之根,就会被文化播布区的民众普遍认同,并能获得永续发展的动力源。《国语·周语下》中说大禹疏川导滞。他顺应水性的治水方略,是运用原始道家思想成功地治国理事的典范,因此,  相似文献   
975.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特点,对中国社会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使中国人形成了崇尚身体力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对思辨学问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务实事、戒空谈的经世致用特点,李泽厚先生将这一特  相似文献   
976.
《中国道教》双月刊是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综合性道教文化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以尊道贵德、道法自然、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慈俭不争、性命双修、济世度人为教义宗旨,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7.
苏颂与道教     
苏颂(1020—1101),字子容,北宋福建泉州南安(学界还有同安说、晋江说等)人。苏颂一生从政五十多年,政绩显赫。朱熹评价他"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①然不止于政治、道德之声望,苏颂更以其博学洽闻  相似文献   
978.
2010年10月28日至29日,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国际信息伦理学中心联合举办,是首次由国  相似文献   
979.
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在哪里?韦伯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理想主义路径,通过对幸福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批判尤其是正面对新教伦理之理想主义的申述,其确立起如下基本观点:道德不是技术、技艺或物质利益,它不能像任何技术性手段一样有助于达到人们眼前的利益,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是目的——它同人的高贵、尊严和终极价值等关联在一起,因而是人生和世界意义之体现,同时构成了人之永恒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0.
国际道教论坛:值此国际道教论坛开幕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论坛的海内外高道大德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问候!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道教崇尚道法自然、齐同慈爱、贵生乐生、抱朴守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心和谐的理念,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