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黄帝内经>所呈现的气、阴阳、五行、经络的身体,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相因的身体观特征,这一特征与<黄帝内经>产生时代的学术思潮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的"全身"的观念、形神志气的身体构成要素以及心身关系等影响深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使中医学对身体的认知与西医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42.
近代中医困境根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在中国应用了几千年,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疗效已经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实.但在近代,中医却开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西医东渐的巨大冲击;日本废止汉方医的示范效应;西方科学技术的大举输入,特别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中西文化论争对中西医学冲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管怀进 《管子学刊》2011,(1):13+52-13,52
《管子》初步揭示了眼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全身脏腑器官特别是与肝脏及其疾病的密切关系,指出忧乐喜怒欲利所导致的精气丧失是眼病的病因,提出节制七情六欲、心平气和可预防眼病的发生。分析比较表明,以上《管子》古代医学思想大多被现代中西医眼科学所证实,为现代眼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4.
日本商人石川是个中国迷,他崇拜中国的中医文化。20世纪70年代,到中国考察后,回到日本的石川先生创办了伊仓产业公司,经销中药。  相似文献   
45.
以复杂科学理念指导中西医药学结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复杂科学与认识方法的角度行探讨了中西医药学已不可避免地走到一起来了,谁也无法,也不应该将他们再截然分开;但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要使当前的中西医药学结合健康发展,必须以复杂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在积极吸收现代单因素分析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多因素整体分析的新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46.
中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包涵了译者与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探讨了认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时中医术语及中医典籍<伤寒论>译文的分析,证明在中医文化传递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于语义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7.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治则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特有的环节.运用哲学认识论原理研究中医临床诊疗活动发现,中医确立治则的理性思考过程充分体现了从认识客观世界向改造客观世界飞跃的认识论本质,在实施治疗时治则规定着治疗方向,对选择治疗方法、途径、进程和遣方用药的支配作用又充分体现着中医治疗活动的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48.
在四川当代中医名家中,张觉人先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自号觉因老人,字梦禅,清光绪十六年(1890)2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东岳乡。少年迭遭不幸,9岁丧父,13岁丧母,孤苦伶仃的他,只得跟随伯父张义泰学习中医。  相似文献   
49.
近年高等中医院校师承教育试点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已经开始注重中医特色和优势,部分学校在中医专业恢复师承教育,开办试点班。试点班以中医课程为主,培养方向是中医特色临床。在师承教育试点班里,已经把纯中医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相对分开。恢复师承教育试点班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它在推进院校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着病和证的两种演变,相对于病而言,证有着更高层次的组织方式,有自身发展规律,反映的是机体整体状态.这种对证的诠释有利于中西医理论间的接轨,使证研究更容易被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是中医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病证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补,共同提供了对疾病的完整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