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39篇
  54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整理了南部方言区土家族红衣老师信仰的主要内容,并从民族性与混融性、地域性、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道教的影响四个方面将其与北部方言区土家族的梯玛信仰作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2.
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中,引人注目的有两个重要理论模型:Blatt的“人际关系与自我定义”模型以及Deci和Ryan提出的“心理需要与动机”模型。2003年以来,Shahar和Henrich等人又在对这两个模型的整合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和完善了“以动机为中介”的人格发展模型,其理论上传承发展和方法上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新进展进行梳理,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3.
邵严毅 《学海》2008,(3):195-199
歧义是一个语言形式对应多个意义内容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是言语范畴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包括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对于言语歧义的把握应同时兼顾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不可只偏重一方.  相似文献   
194.
195.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6.
圣凯 《宗教学研究》2008,50(1):80-90
摄论学派对<华严经>的研究,是以昙迁为中心人物而展开.智俨的师承:杜顺、达法师、法常、灵辨、静琳、智正,后四位皆曾受教于昙迁,都具有融合<摄论>与<华严经>的学风.昙迁<亡是非论>阐明"亡是非"、"无心"与"性起"观念中的"离相"、"不起"等观念相合,所以能够"顺性起".智俨是针对<瑜伽论>、<成唯识论>为三乘始教,而强调<摄论>为三乘终教;但是,他又将<摄论>置于"从始入终"的位置,唯识学经过<摄论>的中介作用,最后进入<地论>、<起信论>的终教.法藏通过接受摄论学派的"三无性同一无性",而提出"三性一际",最后归入<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建立了"法界缘起".  相似文献   
197.
程黎  施建农  刘正奎  徐琴美 《心理科学》2008,31(6):1389-1393
研究者以239名10岁、11岁和12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采用四种作业时间(2分钟、4分钟、6分钟和8分钟)和两种指导语导向(无导向、导向独特性)为实验条件,考察了这些条件对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结果发现,作业时间和指导语导向对儿童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均有明显的影响.在该实验条件下,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指标随作业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有导向组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作业成绩显著高于无导向组.另外,在各实验条件下,儿童的作业成绩都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8.
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鸿  任旭明  林琳  时勘 《心理科学》2008,31(1):218-221
采用问卷法对728名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对其工作倦怠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工作压力不仅直接导致工作倦怠,还通过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而导致工作倦怠;教学效能感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路径为:工作压力直接和通过降低一般教学效能感导致情绪衰竭,工作压力直接和通过降低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导致人格解体,工作压力通过降低个人教学效能感导致成就感低.  相似文献   
199.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描述问卷和学业倦怠问卷对120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了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显著负相关;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都具有显著负相关;(2)学业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在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0.
面对面和计算机群体决策在观点产生上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全全  李宏 《心理学报》2003,35(4):492-498
以144名被试组成32个群体,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对群体规模、群体类型和交流方式等3个变量在观点产生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在所有实验条件下,CM(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决策群体都比FTF(面对面的)决策群体产生了更多数量的有效观点;CM名义群体比FTF名义群体产生了更多数量的有效观点。有效观点和创新观点产生的数量,主要受产生式障碍和评价恐怖的影响。(2)交流方式影响群体创新观点的数量,但对观点产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影响。群体规模和群体类型影响观点产生的深度和广度。名义群体比互动群体产生范围更广的观点。一般来说,名义群体比互动群体产生的观点深度高。匿名性和平行沟通是促进群体成员产生大量创新观点的主要原因。(3)相对于传统的FTF头脑风暴法,运用电子头脑风暴法的群体成员对自己或群体所产生的观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