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游洁 《心理科学》2005,28(3):713-717
在大学学习阶段,各种青年期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大学生所特有的紧张与压力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家长、同学、老师和朋友都可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与帮助,然而他们在遇到困难或烦恼时却很少主动寻求帮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个体需要帮助的原因,个人价值观、对自我的评价、对帮助者意图的分析等,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价值观对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影响,并初步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2.
丁桂凤 《心理科学》2005,28(5):1077-1081
通过问卷研究法,研究了影响企业员工自我调节学习的个体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自我效能、成就动机、成败归因、目标定向、职业生涯规划和工作特征。先通过对6家企业的208名被试的研究,确立了研究所使用的相关问卷的项目和信度、效度。然后再通过对11家企业所搜集的60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位的性质、行业、地域及员工的年龄、工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效能、对员工的自我调节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心理旋转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鹏  游旭群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5,28(5):1164-1166
心理旋转是一种空间表征转换形式,也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心理旋转加工的大脑机能一侧化问题,阐释了心理旋转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探讨了基于心理旋转能力可塑性的提高空问智能的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心理旋转领域的研究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34.
霍桂桓 《现代哲学》2004,22(4):103-111
怎样才能提升翻译研究的理论水平?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是不是必须诉诸康德的先验哲学框架?本文认为,作为王宾教授所谓“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哲学“经验VS先验”的基本观点,其实并不适合于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实际上,这里的根本问题是“翻译的实际经验性行为”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只有从我自己构建并逐渐完善的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历时性维度与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翻译技巧、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翻译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使之发挥适当的作用,达到逐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弗雷德不仅复活了古代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体的观点,而且将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属性范畴上,提出了与个体实体相应的个体特性的概念。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弗雷德就"个体"(individuals)这个概念,对其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思想起源做了穷根究底的分析和研究,在对《范畴篇》中许多关键性段落的理解上提出了发人深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从而成功地为个体实体和个体特性的概念进行了辩护。而在此基础上,在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又就个体实体的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忒修斯船"的分析,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的概念提出了富于启发的思索。  相似文献   
36.
闫志英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2,35(6):1383-1387
摘 要:本研究基于个体倾向和情境的双重视角,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探讨不同移情能力的个体在真实性不同情境中的移情反应。结果发现: (1)移情能力高、低分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情境真实性高、低两种情境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某些具体的移情反应上,移情能力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4)性别差异不显著。属个体倾向范畴的移情能力对移情反应具有显著影响,情境对移情反应的影响与移情能力有关,移情能力高的个体对情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7.
唯物史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现实的批判,认为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人类解放将产生全新的社会主体,社会能够预先规划全面合理的社会生产活动.作为主体的社会既与通常的个体形态的主体相似,又比个人主体更有能力,是一个"社会-鲁滨逊".社会-鲁滨逊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一方面依赖于想象力,另一方面依赖于辩证法.想象力虽具有创造性,却根本地受制于经验.而辩证法是在反思性前提下呈现客观历史进程的,它只有去除反思性才能预断未来,但这样它的效力就会成为问题.就这两方面来说,作为主体的社会总不免令人产生理智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38.
陈乔见 《现代哲学》2011,(6):103-107
公私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从公私的实然义,即君国与社会及个人的层面考察儒家的公私利益观,更能得其实。儒家尊重个体权益,肯定个体正当权利之于国家霸权利益的优先性,为士农工商等私人谋求利益乃国家之根本目的和责任。儒家也承认国家利益的必要性,但需给予限制,以免损害到私人利益,赋税是调节公私利益的杠杆。概言之,若从公私利益关系看,儒家倡导公私互动、公私共谋的公私利益观,并不主张惯常所认为的"崇公抑私"、"以公灭私"、"大公无私"等观念。  相似文献   
39.
姑且不论古典艺术的形式法则,单是对古典之美进行审美主体方面的考察,便会发现在古典艺术兴盛的特定时期,审美主体的趣味是艺术审美形态的主导因素.在由情感与理智构成的二元因素结构的心理中,审美主体表现出了整体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的达成也需通过情感与理智的斗争和妥协.在古希腊时期,哲学理性处于对个体情感的绝对驾驭地位,而在中世纪,宗教理性则取代了个体情感,支配了主体的审美判断.最终,在古典时期的审美主体心理倾向上,发生了情与理的斗争,并以理的全面胜利收场.自然,古典艺术表现出了崇高的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40.
李彬 《道德与文明》2011,(3):102-106
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困境,比如,生活的功利化使生活的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的物质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的质问,生活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的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的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