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7篇
  5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51.
约翰·洛克的思想在西方世界的政治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亦带有重大隐患。这一隐患因洛克以个体为起点的哲学理念可被称作"个体的危机",它源出洛克思想中自然法与神圣法的普遍性之争。自然法的取胜,意味着拒斥中世纪传统的以基督论为中介的真理观,让思考的起点重回人类社会。而洛克原本同时依托两者的个体的解释原则,则必须承受因神圣历史解释模式的崩溃而带来的危机。  相似文献   
45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危机背景下,涌现出大量个体叙事。从叙事学、叙事医学、医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对个体叙事特征进行梳理:叙事者身份与被叙维度的多元化,对疫情体验不确定性的回应,叙事命题的情感价值,人性基本需要与现实构成的矛盾等。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叙事作品的传播增强了医学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作品彰显的价值观也与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开放、包容,充满反思精神的叙事行为与路径,有助于人们于灾难降临时寻找生命意义,创建身份归属。  相似文献   
453.
刘文瑾 《现代哲学》2020,(5):101-109
阿伦特在二战后和20世纪60年代分别以"根本恶"与"恶之平庸"来阐释纳粹运动。对于这一变化是否表明阿伦特彻底还是部分改变了对恶的看法,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事实上,在阿伦特的思想里,恶之平庸与根本恶之间具有悖论性相容关系;但在其后期的思想里,阿伦特更愿意通过恶之平庸而非根本恶来理解纳粹之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她对个体责任的思考有关。她逐渐明确拒绝了根本恶中隐含的神学因素,认为这一因素既无法把握,也难以导向对个体道德责任的追究,最终转而以彻底的世俗主义态度展开对个体责任的道德探究。  相似文献   
454.
从20世纪末开始,西方真实性研究开始突破弗洛伊德理论的限制,得以蓬勃发展。目前研究着重于探讨家庭环境、个性和性别因素对真实性的影响以及各种真实性干预方法的有效性问题,如会心团体、觉知训练和自我肯定性训练在提高个体真实性中的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真实性的跨文化一致性仍然存在争议,不能把西方研究结果照搬到我国。未来的研究趋势集中于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真实性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开展中国人的真实性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455.
《华严金师子章》的宇宙论和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虽然仅仅一千多字 ,但所言佛理却自成体系 ,颇值得细细玩味。《华严金师子章》在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并将人生观置于宇宙论之中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相似文献   
456.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群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群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群际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457.
曾守锤  桑标 《心理科学》2005,28(5):1256-1258
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一情境系统是一个整合、复杂和动态的整体,个体是其中一个积极和有目的的部分。该理论对情境在个体功能和发展中的作用、人一情境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原则,以及人和情境子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作了详尽的分析。这些理论主张对当前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策略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但也存在难以操作化的缺点。  相似文献   
458.
享受孤独     
在灯红酒绿中行走,你还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吗?在声色犬马间沉浮,你还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吗?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仰望过头顶的星空?没有看见过星星的光芒?没有谛听过花开的声音?没有倾听过内心的泉流……匆忙成为现代人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少得可怜的独处时光交给电视、网络、电话或娱乐场所。于是,孤独成了一种越来越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寂寞成了一种越来越深刻的心灵危机。工业  相似文献   
459.
一、科学的技术与经验的技术对于技术,学界有多种理解。本文直接采用笔者在《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包括工具(包括人自身)和对工具的运用(技能、操作规则)(田松,1997年,第256页);并根据来源将技术简单地分为两类:科学的技术和经验的技术。其中技术的两项基本元素工具和技能,借鉴了  相似文献   
460.
对自谦的思考由来已久,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才试图借助科学手段对自谦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心理学界,自谦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谦涉及谦礼、谦敬、谦卑、谦忍,与谦虚、谦逊密切相关。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从自谦的界定、自谦的测量、自谦的相关因素、自谦的研究取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