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0篇
  4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张玲 《天风》2021,(1):44-45
2020年是《天风》杂志复刊40周年,这是值得庆祝又将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年.回顾过往,我们因着写文撰稿,与《天风》结下不解之缘,得着《天风》在灵程路上的指引和陪伴;面对未来,我们又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72.
斯宾诺莎的conatus指代形而下个体存在的现实本质,它不但是一个具有深远起源的学术概念,同样也是一股真实的实践力量。近年来,西方不少学者关注这一概念并引发争论,但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认清conatus背后掩藏的个体这一思想维度。个体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是一个向外界和未来敞开的系统,它与外界交流并将其特性纳入自身结构之中;作为个体本质的conatus也因此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现代性生存状态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73.
采用两个3×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考察劝捐策略和目标框架效应对个体捐赠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1)劝捐策略和目标框架效应的主效应显著,信用劝捐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损失目标框架比收益目标框架的被试决策时间更短,捐赠更多,被试在信用X损失框架情境中捐赠最多,反应时最短;(2)劝捐策略和框架效应的交互效应均显著,情感策略受框架效应影响较大,在损失框架下被试反应时更短,捐赠更多。  相似文献   
274.
正本刊讯2013年12月18日,尼泊尔中华寺隆重举行由中国奉化雪窦寺捐赠的弥勒佛像供奉开光法会。由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奉化雪窦寺方丈怡藏法师,奉化岳林寺住持静仁法师带领的中华弥勒文化使团以及来自斯里兰卡、尼泊尔、香港、台湾的150名僧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殊胜时刻。  相似文献   
275.
学会安宁     
下午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大教堂,有一扇纪念垂钓者的守护圣徒、作家艾萨克·沃尔顿的彩绘玻璃窗,在那窗子的基座上有四个字——学会安宁。这不仅限于钟情于垂钓艺术的人而言,也是对所有向往安宁之境和怡然之乐的生命个体所说的。然而,在这个空前繁忙的欲望年代中,人类忘记了安宁这位老朋友,与之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76.
一切道德的根本问题是其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关系问题。所谓道德的应然性,是决定道德之为道德的、包括道德的本源性、目的性、价值性、动办性等在内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道德存在的文化根据、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精神条件、道德标准的界定、道德作用的精神动力等问题,也就是一定道德文明得以建构的缘由及其应然状态。所谓道德的实然性,是指道德在与经济、与日常生活、与人际行为相关联的实际运动中呈现出来的具体特征特性的总和,主要包括道德与经济的协调性(或背反性)、道德与日常生活的互动性、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个体道德意识结合的程度等方面。道德实然性是道德的现象特征,显现为道德的现实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277.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竞争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李林  陈国鹏  王卫 《心理科学》2001,24(2):221-222
竞争性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维度。Homey(1937)在其著作中界定了所谓“过度竞争性”(hyper-competitiveness)的概念,Sampan(1977,1985,1988,1989)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这样一种极度夸张的竞争性会对个体发展和个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78.
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吴增强 《心理科学》2001,24(4):499-499,483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6)。也有人把它界定为,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1900)。在许多有关的文献中,又用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自我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期待(self-efficacy expectancy)来表述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279.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978,研究1)和6个实验(N=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相似文献   
280.
《孟子·告子上》有“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的论断,“求放心”也就成为中国哲学道德修养论中的“公案”。在孟子那里,“放心”是指因利欲熏染而不能始终“居仁由义”和不能自觉“居仁由义”的“个体之心”,但“放心”不代表“本心”“良心”的“丢失”,只是被“遮蔽”而已;“求放心”是自我主体性的自觉发挥,是“本心”“良心”的自我澄明,体现了“即工夫即本体”的工夫论特质。孟子论“求放心”是以善根本性为始基,以“性”“情”“才”(“四端之心”)的“三位一体”为内在逻辑,贯通生存世界中善恶杂陈的“实然”镜像与可能世界中的性善“本然”,挺立意义世界中道德判断和价值评判的“应然”,其本质是以“应然”的“求放心”工夫回归“本然”的性善世界。尽管先秦儒学并没有“工夫论”的具体概念,但其道德修养论对工夫论的有益探索,为后来宋明新儒学构建工夫哲学夯实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