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0篇
  4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康德历史形而上学的意义不次于《纯粹理性批判》在其自身领域的重要性,它将哲学问题由存在领域转向义务领域。普遍世界历史观采用的是先验方法,与目的论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大自然的计划。如果说康德伦理学追求个体的自由及其道德独立性,那么其历史哲学则强调人类只有通过社会这个媒介,才能实现其真正的道德任务。人类自身的二重性构成康德历史哲学的本质,也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动力,由此决定了社会政治的真正任务,由此方显启蒙运动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92.
如果说心灵哲学是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第一哲学”,那么,以“客观决定性VS.意志自由”为核心问题的行动哲学研究,则是这种哲学研究在当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发展趋势,因而只有在研究客观决定性和意志自由的相互关系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突破,行动哲学和心灵哲学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过,由于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通过对惟理智主义研究方法论的深刻批判反思而达到方法论的自觉,所以,只有真正实现了对由基本倾向、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构成的研究方法论的彻底变革,这样的突破才是可能的;本文认为,以社会个体生成论彻底扬弃和取代基于抽象个体的预成论,是实现这种变革的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93.
卢家楣  孙俊才  刘伟 《心理学报》2008,40(12):1258-1265
依据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大量存在的人际互动现象,首次明确提出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并采用以前瞻记忆成绩为因变量的前后衔接、递进的两阶段实验模式研究其与个体情绪调节对缓解负性情绪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诱发的负性情绪会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在高认知负载情境下,人际情绪调节对这种干扰的调节效果显著优于个体情绪调节。这说明从理论上确认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具有合理性,从实证上探讨了这种调节方式可能更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对认知资源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扩展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视角,并推进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4.
融合产品是将不同品类的功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的产品形态,如智能手机等.电子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拉动促使产品的融合不断成熟,逐渐成为高科技产品的主流.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融合产品,消费者将如何进行评价?文章通过对融合产品领域文献的回顾和梳理,从融合产品的产品特征、消费者的个体特征两大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消费者对融合产品的评价机制及影响因素,整合了基础产品的特征、新增功能的特征、基础产品与新增功能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先前拥有的经历、消费者所花费的认知资源、消费者的心理解释水平等相关变量,最终提出了一个包含11个命题的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未来深入探讨该领域相关的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5.
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欺负(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它与一般的攻击性行为的区别在于行为双方力量的非均衡性.即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欺负通常还具有重复发生的特点.欺负者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重复对某个或某些个体实施欺负。欺负对行为双方.尤其是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学校欺负在各种文化中都具有很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6.
本文认为达尔文思想中隐含有与”自然选择”相对的”道德选择”概念.达尔文的”道德选择”概念指的是同时具有利己的个体本能和利他的社会性本能的人所做出的一种以群体福利为价值目标或善,在特定社会舆论的作用下发生的对利己与利他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动机的自觉抉择,它是人的社会性本能能够发展到良心的关键性步骤.达尔文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为这两种本能或情感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基础,即从自然选择论出发来解释这两种相反的感情的起源.自私这一面可以用”个体自然选择”来解释,社会性本能可以用”群体自然选择”来解释.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达尔文的群体自然选择思想,因而忽略了达尔文思想中所隐含的”道德选择”思想.  相似文献   
197.
孙世月  张煜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612-1625
民众遵守社交限制措施和主动扩大社交距离对遏制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非常重要。疫情背景下的民众社交距离保持行为,与疫情情境、疫情相关认知和情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心理特质有关,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可能存在威胁管理机制、自我效能感机制和社会认同机制的多重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情绪认知过程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心理特质的交互,构建双系统模型,结合追踪及实验研究,检验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8.
《学海》2016,(3):111-118
社会捐赠意愿的强弱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状况的好坏。捐赠作为一种意识行为,是个体特定心理过程的结果,在生成功能认同、价值认同、路径认同的基础上,具有道德义务意识的个体可能会找到自身与特定慈善组织的价值联结点,进而将慈善组织看作其履行道德义务的工具,在个体价值安排空间存在的情况下,个体产生捐赠意愿。当捐赠意愿达到一定强度,在需捐情境的刺激下,个体就会生成捐赠动机,进而实施捐赠行为。  相似文献   
199.
本文采用实验法分析在信任缺失的情境下,慈善捐赠过程中感谢反馈有谁传递及如何传递等问题。结果发现,相比较慈善组织传递感谢,受捐者本人感谢更能增加人们的捐赠意愿,感知的社会价值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事实信息调节感谢反馈来源与感知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相比较慈善组织传递感谢,受捐者本人感谢更有效,只有在感谢反馈中包含事实信息时,受捐者本人感谢才可以增加人们感知的社会价值和捐赠意愿。  相似文献   
200.
陈晓  周晖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50-1859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