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神学与经验     
正在圣经和传统之外,经验是又一个神学的资源。中国神学的思考无疑也离不开"经验"这一神学资源。就中国神学而言,这里的经验是指中国基督徒的群体或个体经验,包括生存经验、宗教经验、灵性经验,以及信仰实践、灵性实践等。这些经验和实践也是中国神学思考的来源和财富。"经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如"经验丰富";第二层意  相似文献   
32.
目前,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即良好个性的培养。本文旨在说明: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既要开发智力,又要培养情商,达到二者的统一,即成功f=(情商&;#183;智商),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前提。以“群体适应性”为中心内容的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的构健,是调动学生自觉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创建个体适应群体,群体适应个体的“双向适应”的班集体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型人格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3.
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宏 《现代哲学》2000,(1):85-91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Kommunikation)指的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为必需的。“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  相似文献   
34.
资质过剩感是指个体认为其资质超出所从事工作的实际需要的主观感受。在当前各类组织当中,资质过剩现象普遍存在,资质过剩感的影响效应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资质过剩感在个体层面的消极效应,而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探究略显不足,并且忽略了对团队层面资质过剩感的关注。为此,本文将综合组成型方式和汇编型方式来分析和探索团队情境中资质过剩感的构成及其影响效应。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探究团队资质过剩感构成对团队工作产出的积极影响;其二,考察团队资质过剩感构成对个体工作产出的跨层次积极影响;其三,考察在资质过剩感团队差异化条件下,个体资质过剩感对其工作产出的积极影响的出入。本文预期将扩展资质过剩感在团队情境中的研究,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35.
贾玉洁 《管子学刊》2009,(4):112-116
本论文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和西方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中的"性善论"为研究对象,说明两者在唯心主义色彩、重义轻利的立场以及在重视人性的后天培养等几个方面的相似性;同时,作者还认识到,由于文化差异,双方在诸多方面又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中西方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观不同、在人性培养的方法认识上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36.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37.
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01,34(6):39-46
该研究设计了2种实验条件,对360名6-19岁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能力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讨论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的发展问题,结果表明:(1)6-1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2)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先于对没有逻辑答案的题目,6-9岁个体对三项系列问题中没有必然逻辑答案的题目的判断能力的发展速度低于10岁以后的个体;(3)空间模型、语义模型、语义一空间混合模型和枢纽项比较模型是相互补充的,是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依一定次序,按一定的阶段逐渐形成的,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以枢纽项比较模型为核心、四种心理模型并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的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38.
本文回顾了近40年中国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主题角度与美国老年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老年心理学主要聚焦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同时也在老年人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领域研究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人格、情绪情感探讨较少,既缺少前沿的基础研究,也缺少对复杂能力、复杂情感等的系统研究。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现实,本文提出了21世纪中国老年心理学的未来研究取向:基础研究和应用服务研究的双向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取向,个体-环境交互作用取向和个体差异取向。  相似文献   
39.
佛学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是不同时代的哲学体系,形式上有较大差别,但他们之间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本体论的消解,对主体的否弃态度,对语言的解构,以及异质性思维方式等等。二者的比较会通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佛学与后现代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0.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永进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5):1096-1099
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未来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其目标不仅架起了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也影响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并且不同目标还具有不同的动力作用。但个体如何建构未来目标、确立优势目标等,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