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2.
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个体道德成长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而并不仅仅是通过虚拟情景下简单的道德选择模拟实现。真实的道德冲突及其选择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主体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得到了具体实在的检验和升华,实现了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恰当的设置道德冲突,才能真正促进个体道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3.
在扼要评述社会心理学几种研究定向后,作者提出了在社会行为学的旗帜下,一种综合种种理论定向的有关社会行为研究的可能的逻辑及历史的框架。文章最后仔细界定了社会行为学的逻辑起点:社会行为具有三重历史:种系演化,个体发生及动作发生。  相似文献   
164.
张文新  林崇德 《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自尊和父母教育方式测量,考察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1)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报告的父母教育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2)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3)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中,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5.
珍惜再晨     
正"晚上过去,清晨来临。"(创1:5)揉着惺松的眼,从夜梦中醒来,当黎明美丽的曙光照耀在身上,你可曾想到,这是何其宝贵的一份光照!明媚的晨光,送走黑暗,迎来光明,也赐给你新一天的生命,这是上主每天给有生命个体送来的第一份礼物。让我们遥想天地初开之时,上主的气息弥漫于混沌的水面。他说:有光!于是,光明出现,分开黑暗,从此产生了昼夜。伴随着昼夜的产生,日月星辰排列而来,他们装饰天空,各司其职。从此,早上太  相似文献   
166.
汤光恒 《美与时代》2014,(9):110-110
摄影艺术欣赏存在个性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该文主要从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心境等方面分析了摄影艺术欣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7.
陈晓  周晖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50-1859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8.
本文认为达尔文思想中隐含有与”自然选择”相对的”道德选择”概念.达尔文的”道德选择”概念指的是同时具有利己的个体本能和利他的社会性本能的人所做出的一种以群体福利为价值目标或善,在特定社会舆论的作用下发生的对利己与利他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动机的自觉抉择,它是人的社会性本能能够发展到良心的关键性步骤.达尔文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为这两种本能或情感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基础,即从自然选择论出发来解释这两种相反的感情的起源.自私这一面可以用”个体自然选择”来解释,社会性本能可以用”群体自然选择”来解释.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达尔文的群体自然选择思想,因而忽略了达尔文思想中所隐含的”道德选择”思想.  相似文献   
169.
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确立以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道德的评价标准.在实用主义者杜威看来,将快乐视为道德的目的及标准会面临诸种责难,因为它无法证明实际所欲的等于值得可欲的、增进快乐的等于值得欲求的、总体的善等于具体的善.由于快乐既不能统一个人行为,也不能提供一种公共善,所以将快乐视为道德基础很难为其合理性提供证明.进而,杜威从作为人的特定功能的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实现、自我满足与社会满足的统一等视角指出道德标准得以确立的可能基础.  相似文献   
170.
幼儿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中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只有通过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才可能使各种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因材施教,对于我们每个幼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只是把这一原则停留在了观念上。《纲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再次阐述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并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