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濒死体验研究中,有两条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导致科学医学,唯心主义导致灵学医学.前者研究其组成和机制,分析其文化、生物学特点及心理动力学.后者则陷入对人死复生的证明,美其名为生命之后的生命.  相似文献   
912.
心慧 《法音》2006,(4):21-2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913.
通功单     
在驻马店教区刘雅敬神父的倡导下,来自驻马店韩庄、许昌、周口、北舞渡、上蔡等堂口40余名的传道学员们,不顾天气的炎热,于7月14日到7月27日齐聚于漯河天主堂接受培训。开课第一天由教区长亲自带领学员们做了避静神工。开设学习课程有:圣事、要理、圣经、礼仪、伦理、圣歌等课程。通过两周的学习,使学员们在个人信仰上得到了升华,明确了福传使命。培训班结束后,众学员们带着“你们要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吩咐你们的一切。(玛28:19—20)”这个伟大而又神圣的福传使命返回堂区,开始了新的福传历程,他们异口同声地高呼阿肋路亚。河南的教会将会更加美好!河南教会的福传大业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相似文献   
91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否定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嫉妒等,他们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格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考试焦虑是学生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紧张的、类似担忧的反应。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是学生面临的考试相当重要,考试难度过高;从主观上说,是学生自认为应付考试把握不大,预感个人自尊心会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915.
雪峰 《天风》2012,(8):54-55
《路加福音》12章记载:耶稣正在讲道时,"众人中有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迫不及待地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参路12:13)在巴勒斯坦,人们遇到经济纠纷时,习惯请求德高望重的拉比出面调解。因此,这个人找到了身为拉比的耶稣。不过,耶稣却不愿意卷入这个事件,因为这并不是他的使命,所以他义正词严地声明:"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  相似文献   
916.
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从儿童出生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就不断地和环境相互作用,接受客观现实中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应答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是,为什么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却不愿意学习,觉得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毫无积极性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竟从何而来呢?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17.
本研究通过图片提供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刺激情境并由此对儿童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案实验研究,同时也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儿童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分析.320名被试从昆明、景洪、勐龙三个地区的5、7、9、1l岁的傣、汉儿童中随机抽取.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的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2)儿童的情感体验是年龄的函数;(3)儿童的情感体验具有“双重性”;(4)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儿童的情感体验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18.
一提起“日本”,国人(包据留日归来的同胞)往往复杂之情溢于言表。这复杂的心情,其实并不见得就复杂到无可理喻,无非是两种矛盾的东西在那里打架:一方面,日本几十年来的绝对现代价成田范自非圆,作为妨回的中四人观扈尤深,密不见北东长辈衡东问,丑*的中固社会团学问边区田王顶上,厕问的以条几个好用四知的日本各门广告标而。这种回有种训、*勇奋人的日本广自,无时不在向国人回回彼利“国回民强”!人的本性,总里租演先进,向往回走麦定,沉没听说*边回住持向往那几个胡乱不止、顶习班穷的非洲国宪吧?目里一方画,日本问日本…  相似文献   
919.
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2,25(2):217-218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国外对自我价值感有不少研究,如Roseaberg(1965)编制了自我价值感量表,Pelham等人(1989)提出自我价值感是由个人在某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的自我评价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20.
助人意向、助人方式与移情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丹  姜企华 《心理科学》2002,25(1):111-112
1 引言  大量的研究表明 ,移情增加了助人和其它的亲社会行为(Batson ,1991,Eisenberg&Miller ,1987,1989) ,个体成熟的认知角色承担能力和情绪移情能力使人更有可能理解他人的需要 ,并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反应 (Eisenberg Berg&Mussen ,1978) ,移情关心主要以一种融为一体 (oneness)的情绪标志影响助人 (Cialdini,1997)。另据Batson等人的研究 ,人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通常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 :个人悲伤的情感和移情情感。移情的情感唤起利他动机 ,个人的悲伤诱发了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