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称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也表现出东西方的区别。对于中国的称谓说来,有三个特色最为显著。一是自谦自抑。我曾听到一位老学者幽默地说:“五四以前,‘我’字不能随便说,如果谁开口总是‘我’怎样怎样,那就显得有些狂傲。”子女对双亲自称为“不肖”或“不孝”,学生对老师称“不才”、“不学”,下级对上级称“仆”、称“牛马走”。总之,尽量降低自身的地位和价值。这种习惯还有许多表现,如称自己家为敝舍、寒舍、茅舍,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如此等等,都表现出自我贬抑的文化心态,与西方称谓中的自我意识形成很大反差。  相似文献   
112.
道德破窗现象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由尚未修复的伦理道德溃口 所引发的群体性负面道德模仿与个体性道德自弃现象,它是“破窗效应”在伦理道德生活中 的现象呈现,在生活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伦理现象。从表面上看,道 德破窗现 象滥觞于失序环境的强烈暗示和其中道德主体的从众模仿,但事实上,它形成于情境中主体 道德知识的缺乏、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实践判断能力的阙如以及有效监督及惩罚的缺位。 道德破窗现象不仅成因复杂而且危害巨大,它有可能在私利的驱使下使恶行驱逐善行,导致 作恶合理化甚至普遍化,使伦理道德规范失灵,引发道德文明衰退。对此,可从四个方面进 行治理:推进社会教化与加强个体积习并举,减少道德无知和盲从;树立坚定的伦理道德信 仰,以防止主体价值观扭曲与义利迷失;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在复杂境遇中 的实践判断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完善道德监督和赏罚机制,消除“失序”及其带来 的负面暗示,彻底铲除道德破窗现象产生、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3.
彭华茂  毛晓飞 《心理学报》2018,50(10):1142-1150
抑制不足理论认为老年人抑制能力不足, 易受干扰信息的影响, 阻碍对目标词的检索, 故比年轻人有更多舌尖现象。实验1操纵抑制通达子功能探讨其在老年人舌尖现象中的作用, 采用2(干扰条件:有、无)×2(年龄组:老年、年轻)的混合设计, 相比于无干扰条件, 干扰条件下舌尖现象年龄差异变得更大, 表明老年人舌尖现象和通达功能有关。实验2操纵抑制删除子功能, 采用2(是否激活干扰:是、否)×2(年龄组:老年、年轻)的混合设计, 不激活干扰条件下舌尖现象年龄差异不显著, 而激活干扰条件下舌尖现象年龄差异显著, 舌尖现象随龄增多与删除功能不足有关。通达和删除功能不足是老年人舌尖现象增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4.
邵严毅 《学海》2008,(3):195-199
歧义是一个语言形式对应多个意义内容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是言语范畴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包括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对于言语歧义的把握应同时兼顾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不可只偏重一方.  相似文献   
115.
李向平  高虹 《法音》2008,(10):18-28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变。佛教在此过程中为适应时代要求,亦经历了从出世到入世的变化。近代太虚大师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人间佛教”的提出,为佛教从出世向人世转变。从而进入社会领域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6.
不久前兴起的道德悖论研究虽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道德悖论的概念即"什么是道德悖论"的问题依然存在疑义,这是因为没有注意从学理上认同道德悖论的界定阅限、明晰道德价值实现结果之悖论与道德价值标准选择之悖论的关系、划清道德悖论与逻辑悖论的界限,以及理解道德悖论之现象与道德悖论之直党(思想)的区别.把握理解这几个学理的问题,是把握道德悖论概念、规范道德悖论研究并展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7.
前瞻记忆年老化研究的自然情境和实验室情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前瞻记忆矛盾现象在实验室情境和自然情境研究中普遍存在。当任务设置为日常情境时, 前瞻记忆不受年龄影响或随年龄增长而促进, 前瞻记忆成绩可能受人格、生活方式、任务材料、提示等因素的影响; 当任务是实验室情境设置时, 与年轻被试相比, 老年被试前瞻记忆成绩一般都较差, 前瞻记忆成绩可能受回溯记忆负载、线索类型和策略控制加工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年龄-前瞻记忆矛盾现象可能来自于环境与意向的社会性特征、认知资源分配策略等方面的原因。最后, 从被试控制、任务材料的设置、动机因素的探索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8.
什么是客观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这本书只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将世界上一个人的特殊观点同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观点融合在一起,而这个人及其观点都包含在这个世界之内。每一个具有能力和冲动来超越其特殊观点并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思考的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虽然它只是一个问题,但却包含许多方面。使这两种观点相互协调一致是困难的,困难既来自生活,也来自思想。在道德、知识、自由、自我以及心灵与物理世界的关系等领域,它是最基  相似文献   
119.
"职业高原"现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马远  凌文辁  刘耀中 《心理科学》2003,26(3):531-532
1 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的概念最早提出职业高原概念的是Ference(1977)。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20.
关于自我改变的心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先锋  刘鸣 《心理科学》2004,27(1):104-106
本文总结和概括了关于自我改变研究的理论成果,分析了自我改变的努力容易失败的原因,揭示了人们对自我改变失败的认知取向,以及在很可能会再度失败的情况下启动自我改变的新一轮行动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