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0篇
  36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81.
1990年9月17日上午,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隆重地举行了第二期在职阿訇进修班开学典礼。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中国伊协、北京市伊协的领导,以及中围伊协各部室负责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出席了开学典礼。典礼由经学院副院长杨宗山副教授主持;中国伊协会长、经学院院长沈遐熙,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赤耐,先后在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2.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鬼的观念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以不死为信仰的旨趣,必然要面对死亡与鬼的基本观念。然而,从观念内涵和历史变迁来看,鬼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从鬼的观念历史演进入手,将鬼的意涵分梳为陌生的超自然力量和对疾病与死亡的焦虑。以此为基础,分析鬼这一本土观念与道教信仰实践的结合方式,围绕着长生与生活秩序理解道教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鬼的观念及其带来的信仰焦虑。  相似文献   
83.
道教内丹图谱《修真图》的创作与流传情况均存在许多疑问.近年新发现多种《修真图》版本,据其跋文可以梳理出清代至民国时期《修真图》的流传脉络.综合《修真图》跋文与图文资料分析,四川青羊宫二仙庵本早于白云观、武当山及三元宫等诸本,是《修真图》的祖本,其刊刻者可能是二仙庵首任住持陈清觉.  相似文献   
84.
近五十年来,欧美学者发表了不少道教专著和论文,其内容包括: (一)考查《道藏》的源流 据施博尔1979年的报告称,欧洲中国研究会正在实施《道藏》目录编制计划,共成立了三个研究组:巴黎小组,设在法兰西学院亚洲研究所;维兹堡小组,设在西德维兹堡大学中国研究所;苏黎世小组,设在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所。这三个研究小组首先把《道藏》按时期、宗派分类,然后整理资料,编制道藏目录索引,最后按人名、地名、神名、法师、  相似文献   
85.
经史变奏、经史互释内在于漫长的经学史之中,章学诚、章太炎等所主张的“六经皆史”是清代以来经史问题的一部分。章太炎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对于经、史的分歧集中地体现为对“事”的不同态度。章太炎多重的经史互释不仅是为了确立六经的信史地位,也旨在将创造性和典范性开放给六经之后的时代,更是为了沟通当时激烈变革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是章太炎关于革命问题的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黄佳 《中国宗教》2018,(11):72-73
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0.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著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