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1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杨姿芳 《现代哲学》2013,(4):96-100
文章从世界观和人生观两个方面分析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蔡元培的世界观吸取了康德的二元论哲学、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和传统儒家的"大同"思想,构筑了一个能够促使人类道德精神不断提升和超越的二元世界。蔡元培在人生观上坚持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和社会恪尽义务,同时他也尊重并鼓励为一己幸福和自我价值实现所体现的个人追求。以此为基础,蔡元培完成了对道德教育理论前提的重构。他对世界的二元分析,为确立道德教育终极关怀的目的和达成这一目的的现实路径奠定了基石。他对人生义务和人生权利、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关系的阐释,为道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操作性指南。  相似文献   
82.
批判性思维教学在国内方兴未艾,同事们就搜集教材、试验学生反应、测试教学成果及理解课程本质等纷纷交流意见。在国外包括港台等地,批判性思维教学已有一段时间的实践经验,亦不时有提出理念反思。美国哲学家理察·保罗(Richard Paul)在其1981/1995年的文章中,提出两种意义下的批判思维教学理念,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弱式"批判思维视批判思维教学为提供规则、锻炼技巧、学习把对手逐点击破的手段;"强式"批判思维则强调思维的整体性,把思考看作是人的生命形态,锻炼学生敏锐地察觉及指认自己与他人的世界观,分析不同观念、发掘相关问题、进行对话、以审视其价值,成为智性上开放、道德之个体。本文介绍保罗的理念,并尝试结合一些笔者在英国及香港的经验,对批判思维教学的理念作出反省,并讨论将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导修制度,以及香港中学生、大学生、乃至中学老师对批判思考的理解和态度等。  相似文献   
83.
在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是下列选择,它为罗尔斯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决定性动力:我们要么可以遵循从霍布斯到康德的道路,并且系统论述一种(能够以某种方式保存道德陈述的认识内容的)实践理性概念,要么可以再一次求助于各种“强”传统和“具有综合性的”学说——这些传统和学说构成了镶嵌在它们之中的各种道德观念的真理的基础。无论我们采取哪一条道路,我们都会遇到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84.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85.
《学海》2021,(2)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存在超个人法益说、个人法益说和复合法益说之争。超个人法益说由于难以经受体系融贯性与合目的性的双重审查,所以不应被采纳。复合法益说因为在关键问题上最终倒向超个人法益说,所以也不应被采纳。个人法益说值得肯定,但当前该说不仅在论证逻辑上有待商榷,而且在具体论点上未能经受法益的形式和实质检验。个人法益说的论证应当以犯罪对象、罪名表述和其在刑法中的位置为基础,综合考虑学说与司法解释、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理论的契合性。在从积极利用权的视角无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做出准确概括时,可以从消极防御权的视角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概括为公民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受披露、泄露的个人信息安全权。基于个人信息安全权说,在认定法益侵害性时应考虑个人信息的敏感度,还应注意的是,提供或采集网站合法且完全公开的个人信息未侵犯本罪法益。  相似文献   
86.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老子的世界观,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①,它同《老子》一书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之特点产生了明显的反差,同老子以这有限的篇幅成为大哲学家和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的道教教主之间也产生广反差。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老子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深刻性,它一语道破而不动声色,充满反论而超凡脱俗。掌握这一思想的奥妙和精髓需要持久的耐心...  相似文献   
87.
根据调节焦点理论,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调节焦点:促进焦点驱动人们关注理想,防御焦点驱动人们避免失误。虽然调节焦点理论源自社会心理学,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解释组织现象,对管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回顾调节焦点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常见的操作化方法,梳理了调节焦点理论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8.
《天风》2018,(8):57-57
由于基督教的叙事话语最早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经过希腊罗马化的过程,形成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当西方基督教再由宣教士传向世界时,信仰己是经西方化的框架所构作。当其遇到庞大的另一种文化,如中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会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冲撞的情况。在中国单讲处境化是不足的,因处境化观点是只从宣教意义上,为了传福音之目的而作的。  相似文献   
89.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ManagementTheory,TMT)从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的需求角度对自尊进行了阐释。大量实证研究对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验证。该文对TMT的理论起源和基本观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TMT关于自尊的“焦虑缓解器假设”和“死亡突显性假设”以及“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并对TMT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90.
王梅 《佛教文化》1996,(3):43-43
我有个朋友,最近被别人劝诫接受佛教密宗信仰,这位朋友觉得有信仰固然是件好事,总比浑浑噩噩要好。但是我的朋友也有很多关于宗教的疑问,而这些问题别人无法回答她。她追问得紧了,人家就说:咳,反正你信就好,总之对你人生有好处。我的朋友生活比较苦闷,内心常有凄苦之感,所以更有很多的迷惑,但不理解透彻了,是让她难信的。更何况她不是目不识丁的村民野妇,从小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个知识分子是很难让她盲从的。她必须从理念上去接受佛法,才有可能笃信佛教,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她的自觉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