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宗诚尼师     
妙法 《佛教文化》1996,(4):40-41
昨天午后一场大雨突如其来,把多日平静的南京搅成一片纷乱。行人们急慌慌寻找避雨之所,自行车、卡车、小车忙成一团。城中秀丽的绿地北极阁山在雨中仁立,一任大雨在身上滚落,垂下了绿色的头。就在那一刻,鸡鸣寺中住持宗诚法师过世了。但今天我才得到消息,朋友中午电话告诉我大师圆寂了,今天上午许多人到庙里和大师作别,身穿长衫的男男女女流向大师的印地,把一条街挤得满满的。世上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场面,而且都是发自内心的,大师以德泽被众人,自然受人爱戴。我也要去祭奠法师。我与法师几乎不相识,她根本不会知道我,而我仅是…  相似文献   
42.
全球化和知识化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国民素质。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的发展.作为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变量”.教育的先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和复杂数字记忆材料,考察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相对于机械记忆法在记忆提取上的优势及神经机制。行为结果表明,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比机械记忆法的再认准确率更高。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显示,再认提取阶段奇象记忆条件下诱发的N400和N700波幅显著更低,这说明奇象记忆提取更容易。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条件下,正确再认旧数字诱发的前额区、左顶枕叶区及中顶枕叶区N700成分与使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有关。本研究表明,采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可以减少或跨越语义加工,从而提高个体对材料的记忆效率。  相似文献   
44.
杨文博 《法音》2021,(8):33-38
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兴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数朝营建,现存洞窟792个,壁画45000平米,塑像2000余身。莫高窟第4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第三层,是隋代第二期的石窟,开凿时间约在开皇九年(589)至大业九年(613)略后的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45.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46.
自然体验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自然或与源于自然界的刺激互动。学者通常使用问卷测量法、自然指标法或实验操纵法来量化操纵人们的自然体验,发现接触自然可以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这些积极效应会受到物理环境、个体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来应突破“城市——自然”二元对立思想并加强积极效应的纵深研究;拓展研究群体;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7.
常妙 《法音》2007,(8):57-59
本刊讯8月2日至5日,应日本天台宗宗务总长、日本宗教代表者会议事务总长滨中光礼长老的邀  相似文献   
48.
《法音》2007,(10):12-12
2007年10月26日,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代表在北京隆重举行了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第十次大会,主题为"以佛陀的智慧促进世界和谐",并举行了盛大的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在三国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第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北京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9.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50.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了间接的批判。通过抨击德国封建特权与揭露普鲁士政府扼杀群众自由权利的丑恶行径,马克思间接批判了古典自由主义自然权利的抽象存在、自私本性和虚幻前提。《莱茵报》后期,马克思直面德国底层群众的贫困现实,在深入考察农民贫困问题、探究贫困根源及其解决措施时,间接批判了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的阶级属性、理论前提和现实局限。《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间接批判表明其并不完全认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他在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上的进步性,即在间接批判的过程中对现存的一切社会思潮保持审慎反思的态度,形成了积极探寻“建立新世界”的价值取向和为广大贫苦群众谋求普遍权利的政治立场,从而与古典自由主义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