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12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光绪二十年(1894),郑观应撰成《盛世危言》,该书以"富强救国"为主题,针对甲午战败以后的晚清社会提出了全面的改良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产  相似文献   
72.
沈岚 《中国道教》2012,(1):27-30
正在《淮南子》一书中,其理想人格的代表是真人,真人优游于世,超越生死并具有无限能力。"故闭四关则身无患,百节莫苑,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本经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  相似文献   
73.
《荀子》的尚贤与管理思想以调整人的欲望为核心,以满足人在人群中合宜的欲望为目标。管理的依据包括礼、法、道。礼有"养"的功能,也有"节"的作用,而"别"正是取得"养"与"节"相互平衡的制度设计原则。法是圣王依礼所制定,作为推行礼的具体措施。道则是治理国家各层面中的条理,也是礼法的综合运用。根据礼、法、道建立起各级管理阶层,设官分职,尚贤使能,并建立起考核和监督的机制,以使贤人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进而"建立一成就礼义的客观轨道"。  相似文献   
74.
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有感于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向往周公之治,试图恢复周礼。孟子最早提出"周孔之道"。先秦儒家以周孔为圣人,而其他诸家则借批评周孔以表达学派思想。司马迁宣扬"周孔之道"最力,东汉明帝时将周孔之道纳入国家教化体系。隋代王通承孔子"从周"之志,提倡以礼乐之道化成天下。唐太宗时周、孔分祀,迄至中唐,韩愈作《原道》,区分治统与道统,"孔孟"逐渐代替"周孔"。明末黄道周认为宋儒乃因治统缺失而强调道统,从而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因此他弘扬六经、回归周孔之学以救时弊。清代朱彝尊亦提倡周孔之道,而章学诚则认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必合于一,乃可通往周孔之道,道统于此有向学统转化的迹象。当今反思周孔之道的历史发展,对重建礼义之邦、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5.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鹖冠子》对于“道”的关注显然有一歧出之发展,这一歧出不仅在于对天道阴阳的重视,更在于将“道”置于“天”之下,“道”除了作为四时运行之规律、度量准则外,更有所谓地道、人道之说,“道”成为事物之“道”,甚至有“圣生道”之说的提出,说明了《鹖冠子》之于“道”,作为一黄老学者已将“道”返回经验事物之抽象理则,代之而起的是圣人之道、成鸠之道。  相似文献   
76.
在支配道德行为的诸多道德意识要素中,道德意志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是道德意识的最终体现,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最后阶段,是实施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因素.道德意志内在的实践本性体现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实践一精神"特征,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的求善意向、自我决断以及克己精神,对于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和恒久持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我国南北朝时期,宗教界流传一个佛道相诤的故事。北魏昙鸾法师,往梁朝勾容山(今江苏勾容县茅山)访问道教华阳隐居陶弘景,请求长生之术,弘景赠以仙方十卷。昙鸾回到北方,路经洛阳,恰遇印度来的大翻译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是问流支佛教中有无长生不死之法,胜过东土仙经否?流支说:“此方何尝有长生之术,纵使长年,少时不死,但终久脱不了轮回三界。”乃授之以《观无量寿佛经》。昙驾顶礼接受,当时把十卷仙方用火焚烧,专心研学《观经》,到汾并各地弘扬净土教义,广集徒众,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78.
《黄帝四经》“道生法”命题以“自然法”开出“世间法”,这一方法论指向一方面使得黄老之“法”向上获得道家学统渊源及形而上学依据,从而沟通天人.另一方面,在向下的落实上,“道生法”命题表现出道家“因循”自然万物所呈现的法度来指导人事的特征,而此“法”又分开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隐性的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万物关系之法,该“法”表现出因物制度、因形建名的标准理性思维特征,追求测度计量的精确可量化,强调名实的精准,蕴藏着走向“科学”的趋势.二是显性的作为一种宪条律令之法,体现“道”至公无私的特性,取法自然物性为人事衡量评判的依据,强调对于法令的理性利用和对最高权的限制,从而在根源上弱化和消解君侯个人意志及强权对于国家治理的干预,有开出民主的趋向.  相似文献   
79.
基督徒如何在当代社会与周围人群开展对话,寻求理解,不仅需要基督徒对信仰本身的体认和践行,更需要有对周围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本期邀请杨济余同道谈谈他对信仰、世界、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以期启发读者再思信仰真谛,活出美善人生。  相似文献   
80.
明光 《天风》1998,(8):22-23
这一期的“专题讨论”继续“传道人的灵修生活”这一话题。以下刊出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发表了作者个人的体会或经验。可供参考。必须指出,今天我们提出加强传道人的灵修是基于这些考虑:一、合理安排事务,让传道人把精力放到传好道,牧好羊上来。促进教会健全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二、不安于现状,不为人们今天能拥入教堂而自足,如传道人不提高自己,人们的离去是必然的;三、传道人的灵修是要从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得力,得享安息;四、传道人只有充实自己,才能冷静面对时代的各项挑战,作好时代工人。盼《天风》这次专题的刊出能引起各地同工同道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