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吕氏春秋》引用《易经》诸例,历来校释诸家的解说多有歧义,还存在不少问题。这里统加检视,并提出个人的解释。  相似文献   
962.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许多设计新名词层出不穷。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已经给我们现代设计以启迪与铺垫,老子揭示的自然乃万物之本,一切事物规律的源泉的观点均在现代化产品设计中略有体现,因此,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中提取一部分观点作为佐证,浅谈现代化产品设计中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963.
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护国论、正法理国论和佛国本土论,其核心是政教互为利益,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于佛法有益于国家,因而护国更为关键。正法理国是佛教的一种政治理想,佛法护持国家,国家也要以佛法理国,不空认为帝王必以大乘理国,保护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萨之护持。不空翻译《王法政论经》,提出具体的做法,还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阐释,也想在中国建立由转轮法王统御的理想国度,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正法理国的理念。佛国本土论是试图将佛国圣地本土化的一种理想,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众中的影响。不空的佛国本土论主要表现在宣扬中国为文殊菩萨的化境,其意即视中国为佛国净土,于人间秽土建立清净佛国,以实现其佛国本土化的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964.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家企业研制出了一种新产品,但苦于找不到提高产品知名度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965.
吴明 《佛教文化》1994,(6):16-19
《释禅波罗密多次第法门》卷五云: “明证未到地相[者]:由此欲界定,复身心泯然,虚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如虚空,此是未到地定,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禅故,即是初禅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亦名忽然湛心。证此定时,不无浅深之相,今不具明。复次此等定中,或有邪伪,行者应证,其相非一。[今]略出二事[以说明之]:一定心过明,二者过暗,并是邪定。明者,  相似文献   
966.
舒默 《中国哲学史》1995,(4):117-120
21世纪面临严重的生态失调和心态失调,有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世纪”。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包含着完善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丰富思想。面临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应当积极汲取这些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成果。在这方面,新加坡等国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相似文献   
967.
十三虚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名词。指以虚无为首的十三点养生要领,即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十三虚无》云:一曰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二曰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三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四曰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五曰深居闲处,功名不显,谓之微;六曰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七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