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7篇
  78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曹兴权 《学海》2006,(3):117-122
本文从法律政策学的角度解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民商法意义。该文件宣示了一种新型民商法制政策,蕴涵并再次强调了“法不禁止即自由”和民事平等的基本法治理念,其基本规定和精神将成为新时期基本的民商法制政策。  相似文献   
732.
周恩来巧解13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到上海时,下榻于锦江饭店。尼克松夫妇被安排在15层,基辛格在14层,国务卿罗杰斯和其他官员住在13层。周恩来总理去看望罗杰斯及其助手们,当电梯在13处亮起红灯时,突然想到西方人最忌讳13。果然,他走进罗杰斯的套间时,发现这些美国官员正在为13而生气,与周恩来寒暄时也笑得不自然。周总理聊了聊美国乒乓球队来访的事后,话锋一  相似文献   
733.
<物不迁论>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之,物不迁义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不迁义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34.
有些人认为,智商高就是天才。教育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是一个误解,智商高只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赋,天才则是指那些智商社会成功的人。科学测试也说明,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其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往往互不协调。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应该就是“高潜力”儿童。  相似文献   
735.
悟与不悟     
悟与不悟,其实是件很微妙的事情。悟,可以是如佛家所言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此做到真正的从容淡定、飘逸洒脱;亦可以依然活得酸甜苦辣皆备,十分烟火,乃至疲惫,但自己也并不觉得不好,  相似文献   
736.
官兵由于心理失衡造成的心理疾病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高的主要障碍,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试通过分析心理失衡及其成因,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调节官兵心理平衡的客观必然性,并探求相应的对策:建立咨询机构、合理“宣泄”、纠正认识偏差、结合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737.
本文认为道家的内圣外王和禅宗的不执著在实质内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禅宗论述得更为详尽而己。这些理论都是为解决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服务的,在理论阐述上十分圆通,但在现实实践中,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738.
当今社会,人的一生就是适应社会的一生。而如今的社会,又是高效率、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的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的和社会的都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那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我们认为,以下十种措施,将会帮助你更好地保持心理的平衡,以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  相似文献   
739.
佛教音乐是佛教传道弘法的重要途径,但它的戒律规定“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怎么办呢?佛教将音乐分为清净与污浊、有欲与无欲音乐,然后以天趣理论、不净观想和“四依四不依”之法除去贪欲美色,即可视听扮演,以利弘法。  相似文献   
740.
桑伟 《天风》1996,(8):31-32
今天各地教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病来信神的,这很自然,甚至也可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在平安顺利的环境中,人往往不大容易觉得需要神,一旦生了病,尤其是不治之症,在求医求药无效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往往就求到神的面前来了。正所谓“人的尽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