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不慕虚名黄庭坚的书法在宋代颇负盛名,在他年轻时,书法已有小成,再加之诗词方面的成就,便颇为自负。于是常常漫游山水,在心动之处必题诗留念。  相似文献   
222.
不怕“不知道”,只怕没想到世上千奇百怪的事本来就层出不穷,再加上有人故意作伪、有人信口开河、有人随意夸张、有人以讹传讹,……有限的专家很可能来不及对各种诸如“特异功能”之类的异常事例都进行检验。面对这种状况老百姓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信不信?”其实若只是作为谈资,信不信并无所谓,问题是人们往往随之要决定是否应采取一些有代价的行动,如花一些时间或钱去听报告、学习、接受治疗、买一些物品等等。那该不该做这些“付出”呢?这时自然状态有两种可能:“有”或“无”特异功能;老百姓可采取的策略也有两种:“付出”或“不付出”财…  相似文献   
223.
严瑜  李彤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307-1318
梳理和归纳了导致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组织事件, 包括团队层次的不作为领导行为和领导不文明行为以及个体层次的同事不文明行为。借助事件系统理论对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说明, 如果组织事件的强度足够引起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 则其可能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进而实施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实现, 即学习过程, 归因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情绪和认知两者在不文明行为受害者角色反转中的作用, 以及工作领域之外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并且能够使用日记研究法进行验证; 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旁观者反转为实施者的机制。  相似文献   
224.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5.
神仙信仰作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应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它的兴起,固然与此时医药学水平之提高、地理认知之拓展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肉体不死"思想的出现,则是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这一因素,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力探讨了道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仙信仰在战国时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6.
《物不迁论》是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即物象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永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世界也因而是不真实的。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相似文献   
227.
张庆  张杰栋  胡思源  刘嘉 《心理学报》2011,43(11):1229-1238
快速探测到环境中具有生态意义的信息是适应性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本研究采用注意捕获范式检验具有生态意义的信息是否能够被注意系统自动化加工。具体而言, 我们考察对负性面孔中的生态意义信息的加工是否受任务和知觉负载的影响。在实验一中, 我们发现负性面孔相对于中性面孔在高低知觉负载下的注意捕获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表明负性面孔在高低负载下都具有加工优先性。为了分离刺激突显性与生态意义二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实验二中, 我们将负性面孔刺激替换为具有突显性但不含有生态信息的颜色块刺激, 发现颜色块在高知觉负载下的注意捕获效应显著低于低负载, 即知觉负载能够显著影响其注意捕获能力, 表明负性面孔在实验一中的效应应归因于其本身携带的生态信息。由此, 本研究展示了具有生态意义的视觉刺激能够得到视觉系统的自动化加工。  相似文献   
228.
临床上有的治疗策略看似抱薪救火 ,与治疗目的背道而驰 ,实则曲径通幽 ,与其他方法殊途同归 ,类似于所谓的“以毒攻毒” ,暂且称之为“似非而是”的治疗策略。深入探讨这些治疗策略的机制 ,可以发现它蕴含深厚的哲学基础。1 几种常见的“似非而是”的治疗策略1 1 抑制心功能的药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β -受体阻滞剂是肾上腺素能 β -受体拮抗剂 ,可降低心率、抑制心脏收缩 ,从而减少心脏排血量 ,抑制心功能 ,因此曾经被视为心功能不全时的禁忌药物。其后首先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发现 ,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尽管在短期内有可能加重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229.
类别不确定时的预测推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常建芳  莫雷 《心理科学》2003,26(1):159-160
归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它是指将某一项目纳入某一团体的操作。归纳推理是归类的一种重要用途,指根据某一个项目的已知特征来预测推理这个项目某未知的特征的操作。  相似文献   
230.
应该看到,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军人在利益实现中的不平衡心理已成为弥散于军人群体中的一种最普遍的社会心理,如何调控这种社会心理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军人不平衡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分析了这种心理对部队建设的危害,并提出了一定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