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该文选自法国马伯乐《道教与中国宗教》(Henri Maspero,Le Taoism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Edi-tions Galllimard,1971)中"六朝时期中国人宗教信仰中的道教"(Le Taoisme Dans L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Des Chinois A L’Epoque Des Six Dynasties)一章,第293页至330页。  相似文献   
212.
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开放式尊重观念问卷对小学三到六年级儿童进行集体施测研究儿童的尊重观念,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认为尊重就是有礼貌,尊重对象的特征和尊重原因都是要求对方品质好或学习好。尊重的对象既有长辈又有同辈,提到尊重同辈的显著多于只尊重长辈的。不同的人际背景下,儿童的尊重观念不一致。(2)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著的发展特征,表现出从单向尊重到双向尊重的发展趋势。不同人际关系下的尊重观念的发展特征不同,对父母和老师的尊重主要为单向尊重,对朋友的尊重主要为双向尊重。(3)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13.
医患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医患关系是医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但是这种关系从开始就是有矛盾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分析医患关系的博弈情况及其原因,发现医患关系的核心是信任,它为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对策,并能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14.
王静 《法音》2006,(1):31-32
梁思成先生曾言“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1]。的确,随着佛教的入传,作为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亦随之接踵而至,共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中又以石窟寺艺术为最。随着佛教对世俗社会渗透的加深,世俗政权意识到它对维系、加强统治的作用。于是,他们便不仅给佛教以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更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艺术进行模仿改造,从而在生活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陵墓便是其中一例。佛教石窟寺是僧徒为供奉佛像而凿建,陵墓乃世俗社会为其最高统治者而建造。二者的对象都是各自生活世界中的主宰者,这样的地位使二者具备…  相似文献   
215.
不慕虚名黄庭坚的书法在宋代颇负盛名,在他年轻时,书法已有小成,再加之诗词方面的成就,便颇为自负。于是常常漫游山水,在心动之处必题诗留念。  相似文献   
216.
不怕“不知道”,只怕没想到世上千奇百怪的事本来就层出不穷,再加上有人故意作伪、有人信口开河、有人随意夸张、有人以讹传讹,……有限的专家很可能来不及对各种诸如“特异功能”之类的异常事例都进行检验。面对这种状况老百姓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信不信?”其实若只是作为谈资,信不信并无所谓,问题是人们往往随之要决定是否应采取一些有代价的行动,如花一些时间或钱去听报告、学习、接受治疗、买一些物品等等。那该不该做这些“付出”呢?这时自然状态有两种可能:“有”或“无”特异功能;老百姓可采取的策略也有两种:“付出”或“不付出”财…  相似文献   
217.
严瑜  李彤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307-1318
梳理和归纳了导致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组织事件, 包括团队层次的不作为领导行为和领导不文明行为以及个体层次的同事不文明行为。借助事件系统理论对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说明, 如果组织事件的强度足够引起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 则其可能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进而实施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实现, 即学习过程, 归因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情绪和认知两者在不文明行为受害者角色反转中的作用, 以及工作领域之外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并且能够使用日记研究法进行验证; 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旁观者反转为实施者的机制。  相似文献   
218.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19.
神仙信仰作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应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它的兴起,固然与此时医药学水平之提高、地理认知之拓展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肉体不死"思想的出现,则是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这一因素,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力探讨了道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仙信仰在战国时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0.
《物不迁论》是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即物象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永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世界也因而是不真实的。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