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8篇
  7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儒学心性论在历史上有一个相循相续的发展过程,孟子强调心性的合一性,荀子突 出心性的相分性。程朱认为心性通而不同,有荀学的痕迹;陆王坚持心即性,以孟学为旨归。在现 代新儒学中,冯友兰走的是程朱的路,其学是程朱之学的延伸,熊十力、牟宗三走的是陆王的路,其 学是陆王之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
紫晶 《天风》2011,(8):52-53
像"窃书不算偷"一样,古代有人曾以"读书"来掩盖"偷"的本质。今日社会也有这种现象,如盗版的出现。有些人在追求"知识"时忽视了他人的"产权",而不少基督徒也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神,哪有个人的"产权"?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支持"盗版"行为。对此我们究竟如何看待?本期中两位同工的文章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3.
目的及方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数据,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中国民众公平感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及经济因素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第一,公平感越高,则社会冲突感越低,外在政治效能感越高,越倾向于对社会不平等进行内部归因,即对于社会的整体认知更加积极; 第二,经济因素能调节公平感与社会不平等内归因的关系,具体而言,经济水平越低,则公平感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内部归因正向预测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64.
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责任归因对事件原因和责任归属进行推断是民众心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民众心理需要来看,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感驱使个体寻找事件的解释来实现认知闭合,控制感的不足则会让个体更加强调外部世界的秩序性,这两种需要也是事件中阴谋论传播和替罪羊效应的心理基础。相应地,在事件中负有责任的组织主体,也应当基于民众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来重塑组织形象和民众的信任,避免责任规避带来的负面效应。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心理学视角补充整合性的实证证据,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关注责任归因与其他社会心理学变量之间的联系,以及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5.
共有消费是多位消费者共同参与并承担开销的一种常见的消费活动。本研究基于风险转移理论, 探究了消费情境(单独消费vs.共有消费)对不熟悉产品偏好的作用机理及边界条件。通过5个实验, 结果发现:相比于单独消费情境下的消费者, 在共有消费情境下的消费者更愿意尝试不熟悉的产品。原因在于共有消费情境会转移消费风险, 使得消费者对不熟悉产品的感知风险降低。但是该效应仅发生于产品风险较低的产品。同时, 当共有消费群体的关系较为疏远时, 该效应会消失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66.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珠 《心理科学》2006,29(1):137-139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即互联网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或者滥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本文介绍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一种新理论模式———认知—行为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7.
扬勇 《法音》2003,(11):9-11
一、戒律的重要性第六次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大会的会议主题是“佛教与和平”,副题是“日常生活与佛教的戒律”,我在这个范畴内论述并作基调发言。论述顺序如下:一序论,谈教团内戒律的重要性;二是把不杀生根本戒条解释为社会实践的日常生活;三是本论对于自然环境破坏和保护、战争和恐怖事件等引起的人类反目问题,从僧伽尊重生命、和合、平等的精神作解决途径;四是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实践行动作论述,由韩中日佛教徒巩固友谊,弘扬佛法,为世界和平率先实践不杀生的生活化行动。佛教是以解脱生老病死四苦为究竟目的的宗教,要达到圆满解脱则有多种修…  相似文献   
68.
中文“原因不确定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不确定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人们的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行为和事件原因的不确定性。鉴于此,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Weary和Edwards提出了“原因不确定感”(Causal Uncertainty)的概念(1994).它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及周围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原因主观上的不确定程度。  相似文献   
69.
健康行为的建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1 健康的概念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附有关于健康的定义 ,指出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 ,而且必须包含该人在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从现代的健康概念中可以看出 ,健康至少应包含 4个层次[1] :(1)生理健康 :是健康的基础 ,指人体结构完整 ,生理功能正常 ;(2 )心理健康 :以生理健康为基础 ,并高于生理健康 ,主要的指标为 :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情绪稳定 ,积极向上 ,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 ,热爱生活 ,和睦共处 ,善于交往 ,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知足常乐等 ;(3)道德健康 :中国是礼仪之邦 ,我们主张道德健康的…  相似文献   
70.
妙华 《佛教文化》1994,(3):23-24
主持寄语 日前我去看望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进门吓了一跳:他在倚墙倒立!待他老人家将自己顺过来之后,问讯练的何功?老人哈哈一乐,擦擦脸说:什么功也不沾边,只不过坚持练此倒行、倒立之法有年,故尔红光满面、心气舒坦、精神头足!现在将这则趣事拿来,如果硬要比附本栏的“于颠倒中显精神”,恐读者有以为图解之嫌。但往深里想想,既然人之身体时常可以如此颠倒,其效甚佳(当然绝非人人都可去试),那么人的精神又为什么不应当“颠倒”一番——顺便建议您联系上期第25页的“人生颠倒是情痴”一块读,“颠倒”果有大乐、大悟在其中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